2004年12月11日~18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举行的“中国(台州)汽车工业博览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付于武做了《以出口为导向发展外向型汽车企业》的演讲报告,引起了与会企业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响应。
“中国汽车零部件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2000年对于我们是一个关键时刻,2005年WTO的保护期一过,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日前,付于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隐忧。“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还缺乏出口的意识,而按照国际经验,必须同步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是零部件企业的成功之道。”
国际经验的启示:树立“走出去”
意识至关重要
“现在是中国汽车业的关键时期。”付于武反复向记者强调这句话。“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积极地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进行海外扩张,是任何一个成功的产品都不可缺少的关键步骤。”
他介绍说,日本的汽车企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引进欧洲技术后,通过消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研发能力,然后又通过出口海外,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同样,韩国也是走了引进、模仿的路子,以更快的速度进军国际市场。这两个国家的企业都没有“小富即安”,满足于国内市场的需求现状,而是大踏步地走出去,从而制造了强势的品牌。
“我国台湾地区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付于武曾多次到台湾地区考察,对当地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史非常了解。他认为,台湾的整车企业做得不很成功,但零部件企业却是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
据悉,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以制造内饰件和仪表板等部件闻名,大量出口中国大陆和北美地区,主要服务于售后市场,虽然小,但专、优、强。
“台湾省的内需很小,局限于当地市场势必会令企业灭亡。忧患的意识,坚定了台湾零部件企业走出去的信念,他们在质量、管理等方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拿到了国际零部件市场的通行证。”付于武说,“我们在台湾的一些零部件生产厂看到,每一级楼梯上都写着关于提高竞争力的口号,无时无刻不在向员工灌输这种理念。”
安于国内市场现状将失去宝贵的机会
对付于武的看法,记者深有感受。
在2004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记者曾遇到从美国加州专程赶来的欧洲太平洋国际零部件公司亚洲区副总裁伯德,他想要买一些“便宜”的中国零部件,但无奈展会上大多是整车和国外的零部件,他失望而归。
付于武向记者介绍说,在多次的国外考察过程中,他的确感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零部件的巨大需求,中国的零部件在国际市场上也确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其中便宜的价格是最诱人的一个方面。
“但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出口意识的不太多。究其原因,一是本身的竞争力不强,二是安于国内的销售现状。而汽车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不走出去对国内国际市场共同开发,就难以打造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
据他介绍,部分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不是很高,加之团队、管理等不完善,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平;还有一些企业虽然竞争力不差,但被目前中国市场这巨大的需求“迷住了双眼”,也无暇顾及海外市场。
“万向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虽然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但在海外建了工厂,而且反响不错。”付于武表示,全球采购并不是障碍,做不了一级配套完全可以做二级、三级,不能进入配套市场,还可以进入售后市场。巨大的需求需要企业去主动争取,望而却步就一定没有机会。
零部件企业如何能够走出去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突然降温,对此,付于武认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应该从一定程度上督促强化企业走出去的信念。如果我们不去积极拓宽海外市场,我们的发展就将是不完整、不持续、不健康的。”
那么,中国零部件企业如何能够走出去?付于武表示关键在于4点,而前提是要坚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
首先,企业要转变观念,制定走出去的战略,提高竞争力。其次是要熟悉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只有进入后才能够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并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逐渐适应,站在门外是永远不会理解的。第三是要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努力把售后服务体系整合好。最后,要尽快掌握行业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因为技术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或者不熟悉,就很容易遇到技术壁垒。
(方笑菊 刘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