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5年的来临,汽车市场丝毫未如某些“专家”所称那样回暖上升,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汽车企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不同于前两年市场火爆时“有市无车”的那种“有钱赚不到”的干着急,现在“有车无市”的这种“有车卖不动”的压力无疑令汽车厂家的领导者心焦。是市场火爆引起的厂家扩产能造成了现在的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整个市场降声一片,利润大幅度下滑。但奔驰依然在北京奠基了新厂,而一汽-大众新建成投产的轿车二厂同样在近日从生产线上驶下了第一辆新车“开迪”。
汽车厂家如何看待今年的降价风?又该如何应对市场冷暖?汽车厂家的管理层心中又在想些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汽-大众的总经理秦焕明。
造汽车决不是短期行为
对于2004年几乎贯穿全年的降价浪潮,秦焕明的看法是:“从长远看,价格走低的确能够拉动车市,但
如果一款新车上市就降价,一年里降好几次价,会打击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促使其持币观望,而且这种气氛在11月份和12月份表现得更为浓厚。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的降价会逼着厂家降低生产成本,而原材料成本却在上升,如钢板价格25-40%的上升幅度,再加上汇率变动带来的进口件成本的上升,对厂家而言,这就等于形成了两头挤压。种种综合情况下得出的判断是,价格竞争应该有,但会平息。
秦焕明对于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势判断是:2005年还是会稳定增长,供大于求也还会很明显,短期内厂家还是会通过价格战展开市场竞争。由于2005年还会有一段时间的价格战,引起的利润下降等各方面不利因素,会导致配件厂和整车厂死掉一批,这是汽车市场的物竞天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谈到2005年的车市时,秦焕明用一种胸有成竹的坦然,直言一汽-大众同样会面临利润下降同时继续降低成本的双重压力。而且,他的话题总是在谈一汽-大众将在2008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在中国车市的作为。
比如,由于大众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汽车合作伙伴,一汽-大众将借助这一良好的机会向市场推出一款专为中国打造的特型车,继续扩大市场及影响力。
比如,一汽-大众从不搞运动型的市场推广活动,例如,那种今天送关爱、明天送温暖等取悦消费者的短期行为,而是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搞实实在在的长期服务。在珠海出现的“捷达之家”就是一汽-大众品牌长期服务原则的最好的证明。被誉为“捷达之家”的珠海市民谭发一家,从1993年到2002年间,总共购买了10辆捷达车,这是中国汽车品牌中绝无仅有的。
谈到未来的产品布局时,秦焕明说:“由于中德双方的磨合加上市场的成功,奥迪品牌车型将在目前已有的A6、A4基础上向奥迪品牌全系列车型发展。而大众品牌车型也将以A级为主向两端适当延伸。
秦焕明认为,汽车市场品种可供性越来越丰富是一大趋势。
宝马和奔驰的苦恼
2004年,宝马与华晨合资在沈阳建厂,向市场推出了宝马3系列和5系列车型。2005年,奔驰与北汽在北京的合资厂也将推出奔驰系列和E系列车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两家以前的日子里同样曾坚称不考虑在华建厂的豪华品牌厂家,在其产品即将和已经由其在华的合资工厂生产并上市时,又都称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对手就是对方;不久,在真实的市场面前,又先后承认在中国市场上,奥迪是其直接竞争对手之一。
又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通用的凯迪拉克开始在中国生产,而通用的口径是,凯迪拉克的竞争对手是宝马和奔驰,进而又由通用单方面推出了一个中国豪华车市场的BBC(BMW宝马、B en z奔驰、C ad illca凯迪拉克)阵营的说法,将凯迪拉克挤到了宝马和奔驰中间,并同样一厢情愿地将奥迪推出圈外。
对此,秦焕明的回答是:“在中国市场,奥迪品牌以前是一枝独秀。而在欧洲市场,奥迪品牌与宝马、奔驰品牌也一直在竞争。
秦焕明说:“在目前的中国市场,奥迪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几十万辆的保有量;已融合得很好的中德文化;制造、销售、服务等体系上的优势;本土化、国产化的优势;已建立的技术领先的形象,都不容逐渐进入市场的其它品牌的小觑。
对于BBC阵营的说法,秦焕明笑着说:“我看应该建立个高档车俱乐部,名字就叫M BA(M e rced e s B en z梅赛德斯奔驰、BMW宝马、AUDI奥迪)。”
秦焕明的轻松不无道理,其实,最感苦恼的是宝马和奔驰,一方面,他们要直接面对进入中国市场后与奥迪这个先到者的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又要摆脱强行搭车品牌阵营的间接骚扰。既要保品牌又要抢市场,是在未来的中国车市中宝马和奔驰的一大苦恼。
针对个别汽车企业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甚至不光彩的手段一事,秦焕明对记者说:“其实许多事情汽车厂家间都是心知肚明的,虽然所有的问题短时间内不会有答案,但也不该只盯着眼前的市场,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消费者在选择汽车产品时,不要被一时的宣传等营销手段误导,更应该全面地关注一下这个产品生产厂家长期以来的所作所为。车市是一个长期竞争较量的竞技场,成功的汽车企业不该是短视的企业。(王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