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导报》第一期--回望2004(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10:44  汽车导报
《汽车导报》第一期--回望2004(图)

《汽车导报》第一期封面

  回望2004——大家都过得怎样?

  车坛回顾

  再创新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的预测数据,200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突破500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达220-230万辆,与2003年汽车总销量439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202万辆的成绩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再创汽车业历史新高。

  火爆降价

  不过,与2003年车市同比高达42%的火爆增长和各大小车厂赚得盆满钵满的情形大相径庭,在2004年全行业产销量持续增长的背后,听到的却是一片“市场低迷”的无奈感叹。全行业新车库存大幅增加,新车价格不断下跌,也再没有出现像2003年雅阁上市时所树立的“价格标杆”的车型。

  2004年元旦,重庆长安铃木宣布对旗下羚羊系列轿车降价。相信那时没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个在新年第一天里点响的降价第一炮,竟会成为贯穿2004年国内车市的全年主线,其波及范围之广、时间之长、降幅之大,可谓“空前”,几乎没有一家企业逃出这个漩涡,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车型都在劫难逃。而且这次降价大潮,再不像往年一样仅仅属于促销行为,而是整个市场的人心所向。

  伴随先发者而起的第一轮降价潮,几乎将所有的低端车型卷入其中,千里马、赛欧、吉利、夏利、赛马等车型逐个跳水。受益的当然是那些原本手头就不宽裕的工薪阶层,他们在此轮降价中收获颇丰,动辄上万的存款依旧安安稳稳地压在枕头下面。

  房子底层着了火,火苗自然要向上窜。紧接入门车的降价,中级车、高档车市场的阵脚也渐乱起来,最终导致南北大众、上海通用、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等几大主流车厂旗下全系列车型集体降价。如果说低端车型的降价只是前奏的话,这一次主流厂家规模空前的集体行动,才真正拉开了降价的大幕,可以说是对中国车市整体价格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号称“新三样”的凯越、伊兰特和福美来,有谁在进入2004年前敢放言这一级别车型的售价会下探到11万以内?这可是3、4年前买赛欧的价格啊。

  降价肯定是厂家、商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然而,对于一直以来被称为“不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降价其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是没曾想会来得这么快。原因很简单,之前车市的整体价格高出了商品所具有的价值,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充分,这种价格与价值的不相符便自然会暴露出来,再加上之前两年大量购买力的放空,更是加快了这一过程。所以,这一年来风起云涌的降价狂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是一件促进国内车市走向成熟、进入良性竞争健康发展状态的好事。

  当然,有竞争自然就会有赢家和输家。QQ、伊兰特、凯越、蒙迪欧等性价比突出的车型从销售数字上看是2004年的赢家,而像Spark、花冠、塞纳、远舰、CR-V等高价位入市的车型,产品虽好却无法打动老百姓掏出钱袋子。我们也相信,经过这一年的价格“洗礼”,以后很难会再看到类似Spark这样的入门级车型一次降价近两万的状况出现。所以,在这场竞争游戏中,最大的赢家是广大消费者。

  新车浪潮

  2003年,我们曾亲身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车发布年。面对2004年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现实,新车型的投放对各家厂商吸引注意力、增大销量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毕竟新产品对市场需求的拉动力是十分明显的。

  总数上,2004年在国内上市的新车型虽然没有2003年的30余款那么多,但是与往年相比,我们注意到今年在国内投产的车型在质量上较往年有明显提高,新车型几乎都是同步引进或是各跨国巨头旗下的主力车型。花冠、蒙迪欧、307、两厢飞度、CTS、天籁、CR-V、凯越HRV、途安的出现,用真实的表现证明了跨国巨头们在业界的实力。看到这些合资企业开始认真对待国内市场和消费者,无疑令我们高兴,而更让我们兴奋的则是奇瑞、哈飞、华晨、长安、长城、吉利等几个国内企业在这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依然不断有新车型或是改进产品上市,奇瑞T11、哈飞赛豹、中华尊驰、长安CM8无论是设计水平还是工艺质量、技术水准,都可以让人满意。更为可贵的是,从这些车型中我们看到几家车厂表现出非常务实的造车态度,没有好高骛远的所谓高科技、豪华之类的噱头,全部是针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车型下手,售价也都让人比较容易接受。

  在新车型整体质素大幅提高的同时,2004年推出的新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始显现出车型细分的趋势。纵观全年上市的新车,两厢飞度和凯越HRV两部颇具市场号召力车型的推出,无疑将在实力上加强了两厢车在国内市场的话语权,国人一直以来的“三厢”情节有望得到进一步的“稀释”;嘉华、菱绅和途安的上市,则在MPV市场,包括长期由别克GL8把持的商务多功能车市场,为消费者增加了新的选择;此外,CR-V、途胜、T11也终于填补了中档城市SUV市场的车型空白。除了这些非主流车型外,在占据主流的三厢轿车阵营中也日渐凸现“性格”的重要,标致307的操控乐趣、天籁家居式气息的优雅造型与CTS棱角分明的强悍风格,都因它们对瞄准的目标人群极具吸引力而少有客户群的重叠。

  不过,无论造型再怎么有性格、机械性能再怎么完善、操控再怎么有乐趣、身家再怎么有来头,回顾一年来的销售数字,最终在销量排行榜上胜出的多数还是那些以“性价比”为卖点的车型。毕竟市场上可选择的车型越来越多,竞争愈加充分,消费者也自然学得更加理智和务实了,以性价比作为选择的标杆通常都不会错到哪里去。

  开明政府

  在看到市场、消费者越发成熟的同时,更加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2004年中国政府部门对待汽车工业及其消费所抱有态度的积极转变,显示出较以往更加明智的决策思维。

  首先,是前不久出台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颁布的首部强制性汽车油耗标准,将可能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对整个乘用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发动机技术含量、替代能源、动力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不可小窥。和以往许多地方政府曾借所谓的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汽车总量而采取的限制微、小型车上路、上牌的做法不同,它是通过合理的法规来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强制但相对公平的生存、竞争环境,引导消费者消费,是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做法。

  其次,国家在下半年实施的宏观调控(加息)政策,通过提高存贷款利率,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在机动车消费贷款中出现的坏帐数量,还将有助于汽车消费向着一个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反映出政府部门在管理态度方面的转变,开始采用市场调节的手段而非使用行政手段来达到调控市场需求的目的。

  最后,一个影响深远的法规在这一年里实施,就是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为了这部新法规的核心思想,突出显示了政府部门的思想趋向。当然,新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漏洞,但在法规制定的大方向上是值得称赞的。

  关注环保

  一年内燃油价格连续三次涨价,不知道算不算是为我们敲响了能源消耗的警钟,但是关于环保的话题,在2004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里程上,是绝对需要载入史册的一年。

  必比登挑战赛在中国上海的成功举办,是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件大事。来自众多国家的逾百部车在上海同场竞技,其中有国际汽车界的各大巨头,也不乏中国政府支持的863项目的成果。虽然出自不同门下,然而这些车的目标却都一致,就是能够早日实现汽车的“零污染”。

  关注环保、关注汽车,在中国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像2004年这样得到如此的重视和宣传,而从这种空前的重视之中,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在未来的汽车工业,至少是在关乎汽车心脏的动力技术方面,有了赶超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机会。至于是否能够实现,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啦!

  兴奋时刻

  说到兴奋,发生在2004年的大事,恐怕没有哪一件会比从F1大奖赛中国站的比赛中传出的发动机巨大轰鸣声更能让人兴奋的了。

  舒马赫滑出赛道、巴里切罗荣登F1上海站首个分站赛冠军,丰田、本田、宝马、奔驰和捷豹纷纷借F1之势在国内大搞宣传战,全中国千万观众收看电视直播、关注F1比赛,连70多岁的阿婆都会在茶余饭后聊一聊关于F1、舒马赫和法拉利赛车的花边新闻……能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兴奋起来呢!

  本土力量

  2004年民族企业没有让我们失望。其中奇瑞汽车再一次成为最让我们瞩目的民族汽车企业。11月初奇瑞与马来西亚ALADO公司签订了涉及6个车型的技术转让、生产输出和超万辆整车出口的协议,创下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自主品牌企业出口及海外生产、销售旗下车型的纪录。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先生亲自到现场参加签约仪式,也表明政府部门开始承认“民间”的造车力量。而在此前后,奇瑞分别在6月的北京车展和11月底的广州车展上,展出了有相当水准的Crossover概念车和正式量产的T11 SUV车型,这些无一不让我们感到高兴。除了奇瑞之外,哈飞、华晨、长城、吉利和长安等本土企业也在2004年里推出了全新的车型或是大幅改进的产品。

  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也是必须被牢记在这一年里的重大事件,因为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购并国外汽车企业。上汽集团通过此次收购将有何益处,目前定论还为时尚早,还是让我们静候后续消息吧。

  低迷下的繁荣

  2004年,虽然国内的车市行情显得有些低迷,但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身处其中的企业对未来依然表现得充满信心。

  长安福特南京建设第二工厂、福特在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第二代Focus三厢版轿车原型车、大众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通用凯迪拉克品牌在国内落户、东风日产正式合并郑州日产、东风雷诺达成建立合资公司的协议、一汽丰田将引进Prius混合动力车、广州丰田通过审批开工建厂、广州本田花都建设第二工厂以及东风本田实施扩大产能计划等喜讯,都足以让我们看到在未来几年里,中国车市绝对不会归于寂寞。

  很显然,2004年所谓的“低迷”仅仅是一个表象,它只是相对于之前两年“超级火爆”增长而言的低迷,虽然统计数字中的增长部分有相当一部分是商用车增长的贡献,但乘用车市场总量依然有几十万辆的放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我们可以预见,价格竞争只是一个开端,新一轮的竞争包括产品技术性能的竞争、服务以及上升到构筑品牌忠诚度的竞争等等相信不久后便会上演,中国汽车业的繁荣景象在未来几年内肯定还是大势。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