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国产汽车模仿秀:仿而创之才是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 14:11  中国经营报

  当本田把双环来宝告上知识产权法庭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既不是中国汽车企业因产品外观相似而被起诉的第一案, 也不可能是同类诉讼的最后一案。话音未落,从刚刚闭幕的广州车展上又传来双环新车“CEO”酷似宝马X5,比亚迪新车F3与丰田花冠外观相仿的消息。一时间,业内都在议论这场“模仿秀”的是是非非。笔者在此无意就法律问题进行探究,而仅想就此现象引发的一些思考作个小结,以抛砖引玉。

  首先是仿什么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国内汽车企业把精力放在了外观设计的形似上。这里固然有我国在汽车外形设计方面人才匾乏,经验和能力不足的客观原因,但也不排除制造厂家有急功近利,希望以形似某某名牌产品从而减少产品投放风险的动机驱使。问题是如果我们的企业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形似”,总想以“类名牌”的产品外观取悦于对汽车产品知之不多的中国用户,而不在产品的内在质量上下功夫,那么终有一天会被广大用户所抛弃。事实上,即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企业也会有仿其竞争对手的举措,它们不仅将对手的最新产品进行剖析,还逐一对标检查,以找到差距。而将竞争对手设立的新技术、新标准采纳到自己的产品开发中来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仿”。这种“仿”追求的是“神似”——即通过对标设立更高的质量标准,以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其次是如何仿的问题。自主开发能力的缺失使大多数国内企业只能局限于“依样画葫芦”式的简单模仿,既谈不上在模仿过程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更谈不上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在这点上韩国现代汽车为中国汽车企业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大家都知道韩国汽车工业也是起步于引进和模仿国外车型,但是韩国现代并没有因为有了引进车型而停止自主开发,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即“仿”“学”结合,“仿”“创”结合,最终走出了一条自主开发的道路。(参见表)

  学习韩国现代的成功经验,明智的中国汽车企业家们也应当从现在开始大力地推动自身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的发展,而不应当仅仅满足于简单模仿或引进车型的短期成功。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国内企业(例如奇瑞和长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自主开发能力的培养上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最后要谈的是仿到何时的问题。由于在中国目前尚无原告胜诉的先例,导致不少国内企业“一仿而不可收”,似乎并没有在短期内停止的打算,但这种作法既有“近忧”亦有“远患”。“近忧”者,随着中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未来的法律判决既要按照中国的专利法,更要符合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胜算如何难以料定。而一旦败诉,被告可能会面临名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远患”者,除了上面提到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之外,最大的问题还来自于生存空间的挤压。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还取决于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随着中国汽车企业的不断发展,其产品进入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只是个时间问题。要进入全球市场,靠“仿”是行不通的,且不说海外市场的法制是否接受这类“高仿”产品,即使是当地经销商也不会愿意冒着风险来承销这类产品。其结果必然是因“仿”而丧失了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所以,有雄心大志希望在汽车工业干一番事业的企业家们也应当尽早从“临摹学校”里毕业,以免断送了前程。

  中国的汽车工业目前整体上还处于初创起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而以“仿”代“创”虽有情可原,但若想要“仿”而“有成”,千万不可一“仿”成瘾,忘记了做汽车的根本还在于自身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培养。祝愿中国的汽车企业尽快走出“仿”的诱惑,早日在自主开发的神坛上修成正果。 (作者: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孙健)

(编辑:苏雨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