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市严寒阵阵库存重压重重 汽车企业多选择减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0:30  解放日报

  在我国,近些年汽车高利润高速度发展,给投资者的是一个错误的投资信号。中国汽车企业习惯了超常规发展速度、丰厚的利润回报,然而事实是,我国汽车工业也必然要从高增长期走向平稳发展期,而今年车市的现状,正预示着这一变化趋势提前出现。

  将近年关,与往年汽车厂家热火朝天地加班加点、增产提速不同,今年各大汽车公司正“悄悄”地减少产量、消化库存。表面看起来,车厂风光不再,其实却不然。

  对于“减产”的事实,汽车厂家一般都避而不谈,然而据笔者了解,各大汽车厂商调整年初雄心勃勃的蓝图,已经不言而喻。一汽轿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洪江接受采访时表示,年初他们的销售目标为6万5千台,其中马自达4万7千台,红旗1万8千台。而按照目前实际销售情况看,到年底他们预计只能销售5万台轿车,其中马自达6销售3万5千台,红旗2万5千台。奇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宏伟则认为,他们年初16万辆的销售目标估计过高,年中曾调整为10万。但按目前情况来看,至今年年底预计销量为7万5千辆。上海通用年初预计销售目标为28万辆,而截至11月实际销售数为2277129辆,估计也难完成这一目标。

  不难看出,为了应对今年出人意料的销量滑坡,汽车生产厂商已经开始“减产”行动。从中国汽车行业协会上月发布的信息来看,10月全国轿车生产14.71万辆,比9月下降了19.77个百分点;轿车销售17.86万辆,下降了7.99%。产量降幅明显高于销量。

  那么,汽车厂商纷纷减产,对目前车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利是弊呢?

  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徐长明表示,在今年车市低迷、库存积压的大背景下,减产并不一定是坏事。从各个厂商透露的销售情况来看,今年除了少数企业业绩呈上扬趋势之外,多数汽车生产企业难以完成年初销售目标。因此,如果各个企业都按照年初的构想,不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来调整产能的话,库存压力将成为企业致命的拖累。既然在剩下的不多时间里,最初的美好蓝图已不可能完成,那么,及时调整产能,对于企业来说不啻一种自救的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一线的经销商,他们对厂商减产的态度也多持赞同的看法。在走访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经销商后,我们发现,多数经销商希望厂商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能,以降低他们目前正面临的库存压力。北京亚运村市场总经理苏晖就这样表示:市场经济下,供需关系决定一切。目前车市低迷,盲目加产只会加剧供需矛盾,导致没完没了的价格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减产可以说是一种理智的应战方法,从根本上调和供需矛盾,减少厂商的库存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经销商的压力。

  由此可见,在目前车市的特定背景之下,减产产生的“正面”效果显而易见,而且经销商对厂商调整产量、减少库存也多表示赞成,然而在笔者对全国各个汽车生产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减产只是在“悄悄”进行,没有一家企业敢于承认减产的事实。汽车生产商在减产问题上也不愿表明立场。

  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光大证券公司汽车分析师赵学桂表示:“减产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从全球范围看,汽车行业利润整体萎缩导致减产已经非常普遍。在我国,近些年汽车高利润高速度发展,给投资者的是一个错误的投资信号。中国汽车企业习惯了超常规发展速度、丰厚的利润回报,然而事实是,我国汽车工业也必然要从高增长期走向平稳发展期,而今年车市的现状,正预示着这一变化趋势提前出现。在残酷的竞争态势下,成本控制好的企业可以通过价格竞争来占领市场,而利润低的企业不得不以牺牲市场为前提,以减产来自救。这样,对于整个汽车工业而言,更优化的产业结构将在优胜劣汰中渐渐显现;对于某个企业而言,出于企业前途考虑,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减产的事实。”

  徐长明对厂家的这种心态持有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从长期看,减产对于企业本身而言不能说是好事。然而,现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却非常特殊,在车市整体低迷的现实面前,如果对建立在井喷基础上的年初产销目标的美好蓝图仍“咬定青山不放松”,企业势必会掉进无底的库存深渊。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谁能跟上市场的变化节奏,谁才能在优胜劣汰中胜出。适应市场变化,不被库存尾巴拖垮,挺得过当前车市恶劣条件,为明年新一轮竞争积蓄力量,这才是厂家的当务之急。

  无论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只有那些墨守陈规、刻舟求剑的竞争者才会被自己的“美丽梦想”所束缚,因此,那些减产的厂商大可不必遮遮掩掩,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那么风光。

  黄蕾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