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乞丐 以乞讨方式的不同大抵分两种,一种是“软乞”,就是以各种招人怜悯的手段搏人同情以达目的;一种是“硬乞”,最主要的方式便是公开自残,例如拿一块板砖猛劈自己的头 ,路人面对淋漓的鲜血,或因厌恶,或因恐惧,解囊者不乏其人。据说虽同为乞丐,但后者因多了点“勇气”,地位较前者稍高一些。这方面的描述颇多 ,80年代很出名的一部中篇小说《钟鼓楼》中即可寻到“硬乞”者的形象。
“硬乞”也算是一种冒险。假若乞讨对象不文一名或决意不舍一文,这一砖头砸得实在冤枉。好在“硬乞”者有独到的眼光,在“拍砖”表演前先是估准了对象方下手,所以得手机会颇多。 仅是面对过往行人 胡乱地将板砖拍向自己的脑袋,怕是拍碎了也难得一文施舍的。
2004年的车市之冷让众多汽车厂家放下了架子。前几年曾出现的先放豪言“xx期内决不降价”随后 果真“说到做到”者已经绝迹。“降价”既成为“潮流”,当然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聪明的厂家怎会逆潮流而动?一方面舍不得新品上市可能带来的丰厚利润,一方面又怕对手抢先降价使自身陷于被动,“眼前”的与“长远”的利益作用下,“降价补帖”便应运而生。此举甚妙:如新产品竞争乏力,不得不祭起“降价”的大旗,可用“补贴”稳定住购买者的“军心”,又博得了敢于“践诺”的名声,如果竞争得力呢?那就把“银子”足足的 再赚下去,让坚挺的价格同样为自己获得“守信”的名誉。真可谓“进攻退守”,左右逢源。
市场经济前提下,主观地先定下“ xx 某期间不降价”的诺言本身就很可笑:商家既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随行就市”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厂家能做得了自己产品价格的主,难道也能做得了经济规律的主不成?!即使真的“赔本赚吆喝”,目的也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了更多的潜在效益,这点道理厂家懂,消费者也明白。可后者更想问前者的一句话是:既然能在事后拿出的巨额补贴(如某些厂家公布数字准确,“补贴”通常 高达亿以上,那么先期定价是决策者难道是在梦中不成?!
据说“硬乞”者多为年青力壮之辈,有了这份体力,加之敢向自己下手的勇气,做正行也该能够糊口。“硬乞”虽“硬”,但与“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相比,总还少了一份堂堂正正的“硬气”。市场是“搏”出来的不假,但我以为“搏”的该是产品的质量,人员的服务水平,决策者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而非拍向自己额头 的“板砖”。
据说“硬乞”者“拍砖”也有一定技巧,虽血流满面,但决不会伤筋动骨,若真地为口窝头伤了性命,怕是再“硬”的“硬乞”者也不会干的。当年的“硬乞”者掌握了此技巧,时隔多年,现今行此道者能否“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孟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