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冷漠的汽车城市--生活为汽车所累?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0日 11:22  中国青年报

  “我小,但别欺负我,我哥哥是凯迪拉克!”在街头,一辆奥拓后车窗上的标语,戏谑却显得有些无奈。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竟然也有着长幼尊卑之分,面对强势群体的挤压,它的主人有些愤恨不平:“有钱了,俺要买辆坦克!”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件两件。一个下雨天,同事在路边等车,从身边飞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他一身泥水。同事很恼怒,却无可奈何,“这就是有车族的特权,想对他发火,他却已经逃之夭夭了。”

  大汽车欺负小汽车,有车族欺负无车族,车里车外,俨然是完全隔绝的两个社会。更可怕的是,在汽车和铁栅栏筑起的钢筋铁瓦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遥远,孤独、冷漠和暴躁,流行感冒般地传染给城市的每一个人。

  在这个标榜“汽车文明”的社会里,汽车成就了人类美好的生活,也满足了他们危险的私欲。诗人于坚曾尖锐地指出:“汽车不是武器,或者不是被作为武器来制造的,但与步行和牛车相比,它却有着致命的因素。”汽车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成为障显车主暴戾品性的附属品。而“车脾气”,正渐渐成为这个都市可怕的“传染病”。

  汽车文明的现实冲突

  北京平安里西大街的四合院里,住着一位73岁的老奶奶,老伴过世后,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也长大搬出去了,留下了她一个人。

  “有的人搬走了,又有一些新人搬进来,很多都已经认不得了。”老奶奶回忆,“以前大家吃完晚饭,都喜欢拿着芭蕉伞、坐在院子里闲聊;现在,虽然大家还住在一个院子里,却很少来往。”

  “大门口的木板条已经拆了,很多人都是开车进出,有人总是很晚才回来,吵得我整个晚上睡不好觉。”三奶奶叹息道,“前段时间,院子里有个人新买的车就被人划了,也不知道是谁干的,看来有了车烦恼也不少!”

  还记得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那极为个性和伤感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

  在这个日益城市化的社会,我们只能默默地承受城市被翻造、被高速路化、被汽车填满的事实,无处躲藏,也无处逃避。而有关四合院的故事,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只能在怀旧的老照片中苦苦寻觅。

  楼越来越高,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挤,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那一面面由汽车筑起的围墙写满了冷漠与孤独,而这,正是文明冲突最直接的一种表现。

  汽车社会发展的诟病

  “中国人热衷于奢侈品,甚至是极端奢侈品。”兰博基尼控股公司主席维纳·密斯科克似乎参透了国人的性格,满怀信心地认为,2004年是中国的“豪华车元年”。和维纳·密斯科克同样意气风发的还有梅赛德斯-奔驰的中国有限公司特殊销售项目及市场部经理何其乐,他说:“我们认为,中国每年能消费50~100辆超豪华车,预计迈巴赫将达到25%~30%的份额。”

  和这个数据相对应的是,今年全国汽车产量将超过500万辆,这意味着中国将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有人戏言,如果把北京所有的汽车一辆挨着一辆摆开来,那么整个二环以内的地面都将被覆盖。

  汽车社会在向前行进,原本的城市文化反而渐渐远去。西方流传过一首诗歌,大意是——乘坐高贵的马车和出租汽车,每个女孩都能保持笑容;但如果你们一同乘坐电车,她还能对你微笑,那她就值得你去追求了。因为,与工业文明一起发展的,还有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另一方面,汽车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成了一种认知人的身份、地位、品位的文化符号。汽车甚至闯入了我们思想和情感的世界,主宰着我们的意识。“在汽车塑造了城市的同时,城市本身也离不开汽车了。”美国建筑师和规划学者莫什·萨夫迪“残酷”地指出了现代汽车社会发展的诟病。他说:“这些城市的毛病在于规划设计是按照汽车的意愿进行的。汽车城市创造着其固有的繁殖逻辑,它不受意识形态、文化差异和城市记忆的阈限,也不受规划、方案和乌托邦幻想的制约,而只遵从于人的消费欲望和汽车的速度欲望。

  对于汽车发明者而言,制造汽车,不仅仅是制造一种机器,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自由的、由人类主宰自身命运的生活方式。然而,时至今日,却有更多的人为汽车所累,为汽车所代表的生活所累,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文明的一种遗憾。

  黄少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