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比较流行探讨“幸福感”,有调查显示,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的普通老百姓最有幸福感。虽然赚钱不多,但他们工作压力也小,朝九晚五,回到家里就是围绕着柴米油盐、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生活目标比较容易达到。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哲学的悖论,在此,我们不妨借用“幸福感”说一下2004年的车市。
2000年,汽车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大规模进入家庭,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汽车价格能够逐步降下来,越来越与国际价格接轨。中间经过了四年,到了今年,不管是豪华车、高档车、中档车、经济型轿车、进口车还是国产车,价格真的如人们期望的一样,大幅下降了。但忽然间我们发现,大家并没有实现希望的那种快乐。已经买了车的越来越郁闷,眼见着自己的车价钱一万一万地往下掉,时不时都有一种万箭钻心的感觉。按理说没买车的应该高兴才是,可并不!他们在何时出手的犹豫和担心降价会降低零配件质量的怀疑中游走,一颗心就在不知何时是尽头儿的担心中起起落落。生产的、卖的、买的、想买的,没有一方得到了“幸福感”,这场游戏,没有胜利者。
实质上,2004年上演的是一幕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相互博弈的大戏,两位主角两败俱伤,而且在竞争中还伤了和气。戏的情节让消费者看得云里雾里,不懂!那么权当看客好了,看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剧情上演。
可是这“戏”让消费者越看越觉得没有信心,一会儿说某某期限内决不降价,一会儿市场上又是6000~8000元的真金白银地在降,一会儿说是经销商个人行为,一会儿又说“价格联盟”,一会儿又是差价返还,一会儿说某车型已停产,一会儿又出来辟谣……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信谁,不信谁?
价格越来越与世界接轨,这是真实的。但频繁地降价,又让消费者的胃口无形中变得永无止境,对价格有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即便某些车型价格已低于其价值,消费者也不相信。不都说汽车厂是暴利吗,你能降价就证明你还有利润,那你就还得降。一句话,2004年伤害了消费者对于市场的信心。这种状态和目前的股市十分相像,信息极度不对称。
广本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曾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汽车业几十年了,应该把真实的东西告诉大家了。”他可能早就感到了什么。所以,在探讨2005年车市走向时,我觉得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2005年,我们迫切需要培育市场信心。信心在,则市场在。(贺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