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7日浙江在线新闻网报道,几天前,浙江省消协公开点评了保险业几大“霸王条款”,而后,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的电话就差点被打爆——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来“娘家”诉苦。杭州某财险公司负责人满腹“苦水”说:“我们哪里还有什么霸气?现在不管赚钱还是赔钱,保险公司都是处处小心、步步谨慎。”保险业协会有关人士则表示,他们会综合各保险公司的意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消协“论剑”。
面对消协点评,保险公司不但没有虚心接受和想办法改进,居然还齐声喊冤;保险业协会有关人士更准备要与消协“论剑”。国内保险业已到了目前这种状况,而保险公司有关人员却仍未被觉醒,这凸显了保险业服务和管理意识的严重不足。
“应该承认,车损险的有些条款可能不够完善。但现在的关键是许多人对条款的理解存在偏差。”既然承认车损险的有些条款可能不够完善,那么如何应对则是在考验服务和管理水平了。然而,保户驾车出事故之后被晾在一边的情景却绝不少见。买了保险本来应是服务的始点,但在一些保险公司那里,保单成了服务的终点。
2005年,中国保险业将全面开放,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保险同业的更加激烈地竞争呢?不可否认,在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中资保险公司仍然有一定的优势:已经形成规模,有庞大的机构网络,有先入优势;同时,熟悉本土文化、了解消费者心理,而且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消费群体,但如果没能处理好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环节,那谁也保证不了其能否保持并拓展生存空间。
齐声喊冤不是不可以,与消协“论剑”也没有违法,问题是倘若保险人都不投保了,或者都向外资保险公司投保了,到那时,中资保险公司就没法生存,恐怕连“喊冤”和“论剑”的机会都没有了。(曾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