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三个汽车厂家分别宣布或启动了它们的二期扩产工程:一汽-大众33万辆产能轿车二厂投产;北京现代15万辆产能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设;广州本田第二工厂刚刚奠基。今年车市寒流之下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边是大批企业吃不饱,处于半停产状态,另一边则是业绩化的企业拼命扩军备战,高筑增产之墙。尽管出于同样的诉求,但是三家企业给二厂安排的角色却不同。
案例一:长春角斗士
一汽-大众轿车二厂12月7日投产。整个大众集团的人事工资已经全部冻结,大众把中国作为最后的赌注,为了自己的全球事业制高点不至溃败,它把重点进攻方向放在了一汽-大众轿车二厂。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是大众监事会的成员,在投资一汽的问题上,我也是持赞成意见的。”作为第一位访问长春的西方国家首脑,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出现和讲话令在场的合资双方高层非常兴奋。大众如此高规格的对待轿车二厂投产,似乎在向世人表明,中国的第二工厂决定着大众的未来。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二厂的巨额投入,按照全面减资前大众副总裁魏智博的介绍,大众和中国的合资伙伴总共安排了60亿欧元的增资,其中,有12亿欧元是用于一汽-大众第二工厂的建设,6亿欧元用于新产品引进开发,6.5亿欧元用来在上海和大连建设发动机工厂。一汽-大众证实:建设一厂的时候累计花了111亿元人民币,按照二厂追加投资协议,二厂应该投入123亿元人民币,整个一汽-大众的总投资额将达到234亿元。李武称,“除冲压车间的进口设备可能还在安装调试阶段,总装、焊接和涂装车间已经全部就序了。”
但是,这种巨额投入也使人们产生一种疑问,花巨资上二厂会不会成为日后一汽-大众放不下的包袱?一汽-大众其实在尽可能地减少过去遗留的包袱,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鸣称,二厂的新员工只能拿一厂职工60%的工资,明年还要和上海大众扩大共同采购的范围。但一汽-大众很清楚,管理成本的降低可能省不了几个钱,让产能迅速增加,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更多赚钱才是抵御车市寒流侵袭的根本之道。如果二厂的33万辆产能加上来,一汽-大众的安全库存比例相应将增加一倍,回旋余地增大,规模效益也会加强。
一汽-大众的规模将排到全国轿车业第一,但是它还并不能讲高枕无忧,它必须有更多在市场上叫座的新产品。大众除了桑塔纳和捷达,其他产品都很难重现投放之初的辉煌,人们担心大众对在华企业的投资像不断垒上去的鸡蛋,为了避免这个可怕的结果,一汽-大众到底会有多少新产品呢?
业内盛传新款宝来和斯柯达欧雅都有可能拿到中国来生产,但是一汽-大众不愿意证实这些观点。“你是说宝来A5吧,这么快就能拿出来吗?”闪烁其词的李武只是在“全新宝来如果推出将拥有强大市场冲击力”这个猜测性命题面前颔首微笑了一下。现在看来,新奥迪A6(C5)肯定会来,再加上多功能车开迪,仍然填不满二厂的33万辆产能。悬疑在新闻稿中不经意的解开,“一汽-大众将生产大众、奥迪全系列产品。”言外之意,只要市场需要,从奥迪A3到全新宝来,今后几年都有可能出现在现代化的二厂装配线上。
案例二:增城新忍者
12月21日奠基的广州本田增城二厂是广本滚动到位的水道渠成之作,但广本必须保证新投入和新产品市场空间的平衡,否则市场不支持的话,广本二厂这个低价新杀手的威力将减色。
“如果没有二厂,你让我怎么发展。”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表达了上马第二工厂势在必行的意思。他说:今年如果能完成产销20万辆的计划,那么,明年只要再增长20%,就达到了现有工厂年产24万辆的产能极限。对于今年仍保持着70%以上增幅的广州本田来说,明年之后的发展问题应该考虑。建一家新工厂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开始建,应该说正是时候。
“小投入、快产出”的滚动发展模式是广州本田发展的利器,兴建第二工厂,自然不会忘了这一手。起步产能12万辆,首期投入22亿元人民币,不但无法跟大众的大手笔相提并论,就是跟北京现代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但广州本田惯于滚雪球,年产能从最初的3万辆到现在的24万辆,广本花了6年时间,第二工厂从起步的12万辆滚动到24万辆又要几年呢?
广州本田给国内的汽车企业带来了成本核算中的除法演算思维,在看不见的地方省钱,一块板子就能隔开生产区和施工区。成本集约的理念让广州本田的产能从起步到24万辆只花了六十几个亿,相比竞争对手省下了一大截。当年产量小的时候,广州本田连焊接机器人都没用,因为产能没上去,先进的设备达不到规模效益,还不如充分利用一下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曾庆洪掰着指头算,一厂加二厂,还有二者中间的本田(广州)出口基地,到2006年的总产能是41万辆,用的是同一套零部件供应网络,协同效应能节省多少成本?还有一个更大的协同效应曾庆洪没说,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替他说了,本田、日产加上丰田,日系车三大巨头齐聚集广州,共同营造出来的日系车产业集群要让三方的零部件供应网络产生多大的聚集效益?
新增产能需要新产品来支撑。广州本田现有的雅阁和飞度都是走量冠军,在同级别车的销量排行榜里都高居榜首,广州本田也得以11月的总销售排行榜中挤到了国内轿车企业的第三名。但这并不是说广州本田就可以高枕无忧,本田车系里另一个在中国有广泛口碑的思域让东风本田拿走了,广州本田明年产量增长的潜力有限,拿新款奥德赛来调剂一下市场结构,应该还不成问题,但是后年呢?
曾庆洪说广州本田早就连3年后生产什么车都想好了,但却不愿就此吐露只字片言,业界也只能猜测。会是里程吗?还是Insight混合动力车吗?抑或,将会是本田新推出的什么车型?广州本田将拿什么来支撑新增的12万辆产能,这确实还是一个谜。
案例三:北京接力跑
北京现代董事长徐和谊在北京奔驰奠基仪式上行色匆匆:“北京现代的二期工程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然而,北京现代毕竟是新合资企业,目前现代仍然是二线品牌,不可能像已经卖到130万辆的一汽-大众那样投入巨资建二厂,它的二厂更需要速度。
今年悄悄开始建设的北京现代第二工厂投资4亿美元,加上一厂累计投资10亿美元,两个厂要形成30万辆产能。北京现代的加速度并没有让它的总投资高于其他对手,一汽-大众厂房建设要花12亿欧元,而它只花4亿美元。尽管只有4亿美元,北京现代也要掂量着办,国家发改委专家称:“一汽-大众建二厂的模式代表了现在通行的方式,即不向银行要钱,不求部委立项,完全靠外资和滚动的效益投入。”但同样的自主融资,北京现代可能比一汽-大众和广州本田要困难一些,因为它毕竟只干了两年,完全靠卖车的利润重新投入不太现实。据透露,为了支持二厂建设,北汽投资的九大股东有五家进行了二期增资,达到14亿元人民币,约合1.69亿美元。其中,首钢总公司掏了5亿,东方控股和现代创新分别增资3亿元。这笔钱主要用在二厂建设上。
北京现代最明显的优势就在配套商,由于周边的配套厂建设速度快,且多以韩资为主,相比吃了大众十几年的配套商,北京现代想降低零部件成本要容易得多。本来一厂的建设不到两年,从规划开始就比较精益,二厂同样也是新建,这两个“新建”比起一汽-大众和广州本田来具备了先天的有利条件,两个厂都避免了面积不够、延展性不强的缺陷,未来可以拓展的空间更大。
去年,北京现代的本地化配套采购达到27.7亿元,其中北京本地产件占23亿元,外埠采购为4.7亿元。今年估计国内采购要占到整个配套成本的64%,其中北京27%,外埠采购37%。按照北京现代的国产件配套计划,二厂规模达产后本地化采购的零部件要达到77%,成本优势会更明显。
今年的中国车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北京现代却过得轻松,11月,北京现代再创佳绩,以17289辆的销售量坐稳了中国轿车企业第四名,而伊兰特更是以月销售成绩排到了中国轿车销量第一名的位置。然而,也有人认为,仅凭伊兰特一个产品,在新车关注度越来越短命的今天,很难有大的作为。
除了年底即将上市的途胜SUV外,北京现代总经理卢载万称:“中级车计划明年也将变为现实,但是人们猜测的XG现在还在研究中。”这说明,北京现代未来的主打产品将继续向上拓展,但是中级车的市场扑朔迷离,从索纳塔的情况看,很难支撑二厂的增量,倒是两厢伊兰特更有希望,徐和谊在谈到二厂时也放言:“告诉上海通用和广州本田,我们也有一款两厢车在后面等着呢。”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张炤虎 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