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未来50年, 我们会驾驶什么样的车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1日 09:42  解放日报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从1967年开始,开设了一门“英国或世界最后的汽车设计”课程,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成为通用福特丰田日产等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商的设计师。现在他们再次相聚,共同探讨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汽车会有怎样的演变?以下就是他们推出的实用版本之预言与幻想版本之猜想。

  实用版本之预言

  皇家艺术学院的专家们认为:21世纪汽车电子技术日渐进入成熟阶段,这是对汽车工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贡献的阶段,也是优化“人—汽车—环境”整体关系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进步,在2010年前汽车实用版本的发展趋势有以下方面:微电子化——技术进步、微型化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例如,与1978年第一次装于轿车上的ABS相比,目前新开发的ABS及TCS其质量与体积仅为原先的1/4。而自从1976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功地把微处理器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后,世界汽车工业的微处理器用量激增。如今,微处理器已广泛应用于安全、环保、发动机、传动系、速度控制和故障诊断中。

  集成化、模块化、网络化——这是今后另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为了减小体积,减轻质量,提高可靠性,减少装配工时,今后的趋势便要求将分散的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模块)。就像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喷油系统,现在已经集成为一个发动机管理系统。下一步就是将电子变速和发动机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个动力传动控制系统,再进一步就是将ABS/TCS以及EPS组合成一体。而多路传输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采用多路传输技术可减轻质量,减少结构的复杂性,因而可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传感智能化——由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多样化,使其所需要的传感器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为此,研究新型、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传感器是十分必要的。未来的智能化集成传感器,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的优点,还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即使在特别严酷的条件下使用仍能保持较高的精度。

  供电系统优越化——随着电子/电器元件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增加,汽车原有的电能供应就出现了不足。因此,欧美的汽车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已达成协议,将汽车的供电系统电压标准由12V提高到42V。这样可以减小电缆、电动机、线圈等尺寸及质量。特别是可使一些新技术如电子控制电动气阀机构、飞轮内装起动机/发电机一体式结构以及电子控制电动制动器的应用成为可能。

  信号传输光导化——汽车电子技术的进步,已使各系统控制走向集中,形成了整车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除了中心电脑外,甚至包括多达23个微处理器,以及大量传感器和执行部件,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交换与控制系统。光导纤维可为此传输网络提供传输介质,以解决电子控制系统防电磁干扰的问题。随着光导纤维的成本不断降低,它的应用也将降低汽车各有关方面的成本。

  结构机电一体化——很多电子控制系统将融入机械结构之中。现在有一个新叫法为“用电线操纵”即电子操纵,具体的包括电控转向、电控制动、电控油门、电控变速、电控悬架等。总之,底盘中的很多总成都将引人电子控制技术。这也将成为今后电子技术大有发展的一个领域。

  幻想版本之猜想

  2010年——在今天最流行的车款以及其第二代设计版本已经走到了尽头,将逐渐从车道上淡出。由于拥有新的发动机系统,世界上每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开始推出更能适应狭窄路面的小型车,奔驰宝马奥迪美洲豹等公司推出的汽车会装上IQ这一等同于牧羊犬的人工智能系统,许多国家也开始在高速公路上修建自动化的跑道。

  2020年——到2020年,只剩下3大巨头公司瓜分世界汽车市场。成熟的人工智能系统已经普及,汽车部件安装有芯片,大多数的车拥有SIM卡,不仅可以鉴别车主的身份,还可以记录如汽车状况、泊车和超速行驶等等信息。当车主卖掉车子时就把SIM卡移走,买主则可以插上自己的。另外,车上的部件都安装有电脑芯片,而这时车内系统的病毒将成为车祸的主要根源。

  2030年——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和服务,在这个年代达到顶峰。实际上没有两辆新车是完全相同的,快速的制造工艺使车主可以轻松地改变车型、设计、颜色和车内装修,即使是买车多年之后,也还可以享受这样的服务。

  2040年——在这个时代,汽车上的人工智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真正的突破来自动力系统的改善。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成果促生了第一代能高速行驶的氢能汽车,它取缔了几乎所有传统版本的汽车,传统的加油站也将销声匿迹。这时候,全球只剩下两家汽车公司。

  2050年——在小型车横行30年后,大型车卷土重来。实际上,这些车大如房子,设计有设备完全的生活区。在自动高速路上行驶时,小型灵敏的车辆在大车中间穿梭,当大车车主有访客到来,就打开入坞口让载着朋友的小车开进去。 (沈农夫编译)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