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将向何处去?在“2004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尖锐地指出了今后汽车工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不是资金、技术,也不是人才,而是能否把握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超常规发展”好景不再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销售市场,是当今世界汽车生产和销售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有专家分析,今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但汽车产销量仍将突破500万辆大关。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主席邵奇惠说,中国汽车工业近期超速发展,主要是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基础加工工业达到很高水平;汽车消费政策放宽,庞大的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世界汽车工业国际化重组趋势与我国开放政策的结合吸引了国际大集团在中国的投资等。但这种超速发展只能短期存在,甚至说是对前些年产业发展滞后的弥补,这种“超速度”将难以再来;而且“超速度”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今后汽车工业发展将一帆风顺,我国汽车工业和世界汽车业之间还存在若干平衡条件和制约关系。
发展模式还不十分清晰
在“汽车发展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这几年汽车产业的超常规发展,不仅宏观调控始料不及,业内人士也无充分的准备,惊喜之余,仓促上阵,很多细节方面都没有考虑,因此暴露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汽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指出,现在我们必须注意汽车产业的结构问题,特别是应该留意支柱产业空心化的问题。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还不十分清晰,产业实际上包括研发、设计、零部件创新、新车试验定型、整车制造、营销、社会配套服务直到回收的全过程,但现在我国汽车工业只抓了整车装配和营销两个环节,产业链条基本上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属于生命力较弱、利润空间小的类型。正因为如此,我国汽车工业出现了“空心化”的苗头,其表现就是整车水平虽然不断提高,国产关键零部件却日渐短缺。
邵奇惠说,我国现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为支撑的,甚至可以说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2003年,通用汽车在北美销售560万辆汽车,平均每辆利润为145美元;但同年它在中国销售38.6万辆汽车,平均每辆利润高达1132美元。2002年在全球10大汽车生产国中,只有中国国内销售的比例高达99.1%;而产量方面,我国汽车生产能力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国际汽车集团的规模,轿车研发能力很弱,关键零部件方面几乎为空白。甚至有人说,我国目前汽车工业水平与美国1924年汽车工业规模相似。
也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的汽车工业凸显了新兴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暴露了政府主管部门行政改革落后于市场形势和企业改革步伐;产业升级无明确战略目标,也无实施规划和时间表。
结构调整不失为明智选择
面对国家开始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尽管我国汽车工业不在“调控”重点范围之内,但对整个汽车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目前不少汽车生产企业产生了大量积压。但与会专家认为,利用本次国家宏观调控的时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理顺管理体制,这不失为我国汽车工业明智的选择。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小虞说,汽车工业从高速增长期进入一个持续平稳的增长期,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调整,国家宏观调控对汽车工业的总体要求是,中国汽车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而加入WTO后的中国汽车工业要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汽车工业从单一的扩大产业总体规模转向扩大集团规模,逐步形成5-6家100万辆规模的企业集团;制造业本身逐步向其产业链下游扩展;资本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橄榄形”企业向“哑铃形”企业转变;在技术上从引进技术为主转向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郭孔辉院士指出,汽车由上万件复杂的零部件组成,但中国有13亿人。中国发展汽车工业即使有上万个难题,但相对于13亿人都是可以攻克的,目前中国面临全球汽车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只要我们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汽车工业一定会前途无量。
本报记者 李刚 欧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