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挑战和机遇并存 自主品牌发展走到关键时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 10:10  新京报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业竞争环境不断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1年6月,长城汽车在国内率先推出491QE智能化多点电喷发动机;2001年12月,吉利汽车首次以7字头的形式登上国家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2001年12月,奇瑞第3万辆轿车下线。2003年12月,长城汽车在香港H股主板上市大获成功;2004年4月,奇瑞的第20万辆轿车下线;2004年5月,第21万辆吉利轿车用户产生。

  加入世贸组织,改变了自主品牌企业的生存环境,为它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自主品牌在细分市场上抢占不少份额。本报记者康亚风摄

  环境变化挑战重重

  从宏观产业政策到对行业的规范,再到对日常行为的约定,三年里出台的汽车行业相关政策前所未有地细致。整个宏观环境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越来越多的跨国汽车企业在国内投资设厂。车型品种越来越多,价格战愈演愈烈,而且随着关税的下调及进口许可证的放开,进口车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

  国内投入到汽车业的资金增多。高回报的汽车行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前,不少家电行业、零部件行业甚至烟酒行业的领先者也纷纷加入到造车的行当中。

  消费者持币待购。就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竞争加剧时,消费者却不大领情。无论如何降价促销带来的效果总是有限,过去只要轿车有产量就有销量,产量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可是今年的市场却已有放缓的趋势。这是一头热的厂家面临的新问题。

  研发能力亟待加强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产品的竞争。这三年时间里,一些完全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取得了超常规发展。这是与国内整个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紧密相连的,汽车这块蛋糕在不断增大,汽车消费潜力增长超过了汽车企业实际的发展速度。因此在一个增长的市场里,自主品牌可以得到发展。那么在一个市场趋于饱和的有限空间里,自主品牌是否还能笑靥如旧呢?

  在产品销售渠道上,我们看到无论合资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网络都在扩张。而在最核心的产品竞争力方面,却一时难以积累。在合资企业可以有现成的产品“拿过来”时,那些依托自己力量走入汽车制造业的企业却要为拿什么生产、生产什么殚精竭虑。

  诚然,世界逐渐走向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共享。但这种共享绝对是有前提的。因而最关键的是能够拥有自己的研发能力,能够迅速地跟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能够迅速地推出后继产品满足需求,能够根据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做出变动,能够预见未来储备足够的力量应对。

  我们的企业是要走向世界的。事实上,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汽车业里的世界风都在迎面扑来。失去了国内的保护措施,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是否还有能力独立生存下来?正如成长的时候要充分地汲取营养长大才有健壮的体格一样,开发与销售对企业来说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品牌树立仍需时日

  国内最早研制出来的自主品牌轿车红旗也不过50年,更多的企业品牌还不到10年,甚至刚起步。与国外有着上百年制造史的汽车企业来比,我们的企业显得太年轻,品牌里往往缺少文化与历史积淀的魅力。同样,长时间滚打于市场上带来的品牌影响力差距国内企业短期内也难以弥补。

  然而没有过多历史包袱的年轻企业正可以轻装上阵,美国的经济发展超过了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国家,企业同样也有这样的机会。韩国汽车工业是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日本的汽车工业也是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现在都与有着悠久制造史的欧美国家同台竞技,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品牌影响力的树立靠好的产品、过硬的服务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是摆在国内企业面前的又一个挑战。

  出口国外不受制约

  完全拥有汽车品牌的企业从上游的零部件采购,到下游的维修保养,对自己的产品发展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汽车出口前三季度数量同比已增长了260%.参与出口的企业出口的产品越来越多,出口的区域越来越广。可以看到,在出口企业中,鲜见合资企业。既使偶有一现,也是一次性的出口行为。而在国外建组装厂、建生产线,去拓展异国市场的往往是奇瑞、长城这样的企业。

  原因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跨国巨头到中国合资就是为了拓展中国市场,中资在其中扮演最多的是制造者的角色。因此自由地拓展海外市场是不受合资制约的企业最有利的成长机遇。

  当然从海关的统计也可以看到,汽车产品出口多针对的是东南亚、非洲等不发达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欧美等主流市场,国内企业还鲜有身影。

  细分市场占据先机

  吉利是从低端产品起家的,并且迅速壮大。吉利的董事长选择了一个别的企业忽视的生存空间,以造价廉产品的姿态进入到汽车业里,这一部分市场利润小,不少企业不屑或是没有能力在此领域竞争。而李书福的举动恰好圆了不少中国人的轿车梦,让他们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轿车。三年发展时间里吉利产量突破了20万辆,这就是细分市场带来的生长机遇。

  同样的,在SUV制造领域,国外品牌造十几万、几十万元的产品,国内企业则争先造几万元的SUV.对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是如此。出口到海外也是选择了避开主流造车国家的锋芒,选择更熟悉更有利的国家和地区打开缺口。

  市场里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细心捕捉、快速反应,这就是国内企业的机会。

  本报记者涂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