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一轮又一轮的降价行动,不仅没有令国内汽车市场出现预期的争相抢购场面,反而加重了部分消费者等待观望的心理,“持币待购”让厂商们很是头痛。
关于“持币待购”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但说的最多的还是,消费者持币待购是由于车价还没有降到位,频繁的降价行为让消费者对车价失去信任,总是会担心刚买了几天又会降价。应该说,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汽车价格上的残酷竞争确实是导致消费者持币观望的原因,但消费者持币待购又不能完全被认为是等待新的降价高潮的来临,毕竟目前很多车型的价格已经接近国际价格,上海大众生产的POLO甚至已经低于了国际价格。因此,频繁降价并不是“持币待购”的根本原因。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当前众多消费者的“持币待购”现象呢?
以笔者之见,这里有两个来自不同角度的思维定式: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供需出现供大于求、“持币待购”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市场需求已经饱和;二是有效供给不足。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市场的需求远远没有达到饱和,中国的汽车万人拥有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已经涵盖了从高档轿车、中高档轿车、中档轿车、中低档轿车、微型轿车、SUV到MPV等类别,各类厂家也不断推出各种新的车型来吸引消费者,但是仍有大量消费者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现有车型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期待厂家能够根据他们的需求来设计并生产出新的车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车市持续低迷更多是由于现有的市场有效供给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至引起众多消费者的“持币待购”。
中国消费者的这些实际需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车辆自身的关注加强,随着公众在交通安全意识方面的不断增强,尤其是新的交通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消费者对于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者对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对车辆的技术上的特征和认知程度也有所提高,理性化的消费理念已经成为主导;同时,在车辆的使用环境上,目前拥挤的城市路面,紧张的停车位,紧凑车型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政府和消费者对能源与环保问题日益重视,油耗低、注重环保的车型也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
此外,由于近几年来新品的过于频繁推出,使想购车的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消费者变得“花心”的同时,也就产生了“等一等,也许下一个产品更适合我”的心态;也造成了“持币待购”。再由于厂家推出新品频率过高,追求新产品的“量”而忽视新产品实质上的“新”,产品的返修率等数据就无法计算,导致消费者对车的质量认定无从下手,不“持币待购”才怪呢。
买得起车养不起车,汽车使用费用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在短期内,汽车使用费用很难有大的下降。一些合理的费用不可能减少,公路建设费用、城市道路建设费用、停车场建设费用等是必须发生也是应该由车辆负担的;车辆保险、车辆维修、燃油等更是车辆拥有者自己的事,没有任何理由减少。
一些大城市目前已经感受到家用轿车快速普及对基础设施构成的压力。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中心城市家用轿车快速普及,对市政基础设施已经造成了沉重负担,高峰时间交通拥挤、停车场地严重不足。日前,上海有专家向市政府提交缓解交通拥堵的方案:其中包括禁止单人独驾车上高架道路、向车辆收取道路拥堵费、如果实施势必使“持币待购”现象雪上加霜。因此,在上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前,“持币待购”现象难以杜绝。(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