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中国车市“寒流”取代了“井喷”。 |
所谓中国汽车市场“金九银十”的预测,是画饼,还是强心剂,现实给了个不留情面的回答。刚刚过去的半年让中国所有汽车厂商焦头烂额。5月份以来,销量滑坡逐月加剧,有消息说,到今年年底,新增库存加上压在经销商手中的待售车,中国轿车市场的总库存将超过40万辆。
短短半年,中国车市的关键词,“寒流”取代了“井喷”。当前中国车市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而汽车厂商们大都只有降价一个对策,且往往惊慌失措,有的车型刚推出短短20天时间就开始大幅降价。
好日子还会再来吗
中国汽车的“好日子”还会再来吗?有研究报告预测,下一轮热销行情可能出现在两年后的2007年。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汽车业要健康地成长,恐怕得换个活法儿。
2003年春,中国汽车业正如日中天,一家国际投资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曾提到:“我们担心这种市场增长可能像一种挥发性液体,是不稳定的。实际上我们预测国内轿车价格的下降将会快于车商制造成本的下降。在未来几年,合资公司在现金流上将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失望,目前在轿车制造上享受的利润高回报将很难再继续。”那时候,谁会在意有人在给投资中国汽车泼冷水。而不幸的是却被它所言中。
滑坡原因并不难找
始于今年5月的市场滑坡,直接的原因似乎并不难找:宏观经济调整带来的银根收紧,购车贷款紧缩;入世5年的保护期临近结束,老百姓期盼车价迅速和国际接轨而持币观望;频繁价格战打破了老百姓对于中国车市的价格信心;许多企业的新产品不能切准新出现的细分市场;大城市轿车的购买力已经释放,而中小城市市场没有未雨绸缪地得到开拓……
但是中国轿车市场意外滑坡无可回避的深层次原因,是大部分轿车生产厂家对于即将来到的,并将日益白热化的“存量”的竞争毫无准备,盲目上产能、拼价格,造成的产能与市场脱节所致。在人们讨论中国汽车业没有投资过热的时候,国内轿车投资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在未来两三年里将过剩20%到25%。
对几乎所有中国汽车厂商来说,目前真正的挑战不是谁的降价幅度更大,而是要以更快的速度降低制造成本,否则其利润将会消耗殆尽。今天,中国汽车业严酷的现实是,降轿车价格易,降制造成本难。在劳动力成本上,尽管中国要比日本等国便宜80%,但是,由于钢材进口、高昂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合资企业高昂的日常运营成本,以及国外母公司先进腰包的关键件进口费用、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设备采购费等因素,合资企业在中国制造一辆轿车要比国际平均成本高出两三成。其中,日常运营成本是国际平均水平的8倍,制造成本是国际的两倍,零部件采购成本比国际平均高出50%。
新的挑战源源不断
新的挑战还在源源不断地与中国汽车业狭路相逢。
全球能源价格的暴涨,原油价格徘徊在50多美元一桶的高位,未来中国可能将持续面临一段高油价的消费环境,中国的汽车企业还是第一次面对如此恶劣的使用环境。作为对策,新进入市场的汽车平均能耗必须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中国燃油经济性现状以每公升燃料行驶里程计算,与日本2010年的目标相比高出24.7%,与欧盟第二阶段将达到的目标相差48.4%,节能大有潜力。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加息。此次加息对启动汽车消费市场的影响有限;但是对制造商、经销商却是劫难;尤其这次加息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不断加息的周期。此外,新交法中“机动车全赔”的规定,人保的车险新近引入了500元以下免赔条款等,对汽车消费都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降低成本以求生存
尽管如此,一些汽车跨国集团的领军人物近日频繁造访中国,依然把中国视为今后一段时期拉动全球市场的一个亮点。通用汽车公司主管新技术的副总裁波立达日前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总数为11亿辆。在未来10年中,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60%将来自于9个新兴市场:中国、韩国、印度、巴西、泰国、墨西哥、波兰、俄罗斯以及南非。也许15年后,中国汽车的保有量接近1亿辆!
很显然,中国的汽车工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离成熟市场的平稳时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经过2004年5月的这个拐点,市场从爆发走向平稳增长,中国汽车业从上产能、拼价格,转而向重市场、降成本求生存。经过不断的结构调整,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成长的“好日子”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