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汽车产业亟待摆脱知识产权“阵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 09:28  解放日报

  汽车业绕不过知识产权这道坎

  按照新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10年前,汽车产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产销量至少在350万辆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品牌的轿车占国产轿车总量的50%以上,即2010年具有自主品牌的轿车至少要达到180万辆以上。现在,国内汽车业正高举自主创新的大旗,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汽车产业革命,但透过被媒体热炒的“自主知识产权”光环,或许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国内汽车产业技术研发的前景。因为,20年前国内汽车业所实行的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成效和进展,日益膨胀的国内汽车产业如何摆脱知识产权的“阵痛”,就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

  后起国家在获取汽车技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汽车制造中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是成熟技术,同时由于在此基础上的一般应用技术具有更新快、周期短等特点,在汽车业发展自己的自主技术必然存在巨大空间,这无疑为国内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带来了机遇。但问题是,目前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远没有形成规模,近年来发生在彩电、DVD、摩托车等产业的事件,将来有可能发生在汽车领域。如果国内汽车业迈不过知识产权这道坎,极有可能会像DVD厂家一样陷入尴尬的境地。

  目前,国内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状况堪忧,仅从轿车业来看,民族轿车品牌仅有红旗、中华、奇瑞、吉利、松花江等,除了一汽的红旗外,其它都来自中小企业,产量也不到整个轿车产量的10%。尽管这些厂家较为重视自身知识产权的能力和保护,但在整个汽车业所占的份额较小,且多为新兴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同时还将受到外来势力的重重打压。国内汽车业在做大做强过程中,必然会威胁到其它同行业厂家的市场份额,发达国家的老牌企业凭借其优势,必然会使出知识产权的“杀手锏”将对手挤出市场。这似乎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铁律。近来出现的多起针对这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时间过去了20年,中国汽车业通过开放市场来培育自主品牌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实现。个中原因,除了自主品牌意识淡薄之外,还由于忽视了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在与外商谈判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的归属没有明确的划分,企业无法拥有技术的自主专利权和自己的商标。当外资撤资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就无法继续使用,企业自己又没有可替代的品牌,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二是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诀窍,引进的专利技术无法发挥正常效能。外企进入中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但很多专利离不开技术诀窍,而这些内容在专利说明书中是无法找到的,外方撤员后专利技术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汽车厂家应强化靠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通过积累和创新真正掌握专利技术,切实提高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靠自主知识产权为汽车业腾飞“添翼”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人们,靠自主知识产权壮大国内汽车产业势在必行。新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给予政策扶持,激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实施名牌经营战略。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汽车业已经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奇瑞、吉利、华晨等汽车厂家已经行动起来,努力将知识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发展自主品牌,走出一条自主———自立———自创的发展道路。今年北京车展上,奇瑞、吉利、长安推出多款自行设计研发的全新概念车,与车型改进相比,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国产品牌带给国人的最大惊喜。如奇瑞推出一款拥有3项世界顶级技术的2.0L汽油发动机。另一款1.9L柴油发动机着眼于获得高度强化的结构和满足欧III排放标准,并且使用多项新技术。这两款与AVL公司合作开发的发动机,创造了10多项国内第一和国际先例,达到现代国际先进水平。吉利在这次车展亮相的1.6L和1.8L发动机,均达到欧III排放标准,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同样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从国内汽车业发展历程来看,合资和引进对汽车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由于汽车属于生产生活消费领域的技术,通常国际上对于此类技术转让并无过多限制。加上国外大企业在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难在技术上进行垄断,作为技术引进国完全有条件获得先进技术,国内汽车厂家可以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创新,从而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如奇瑞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采取“以我为主”的原则,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沈阳金杯客车完全拥有委托意大利设计师参与设计“中华轿车”的外观设计专利,而哈飞与意大利平尼法瑞纳设计公司共同拥有“哈飞赛豹”的知识产权,并拥有修改其设计的权利。现在,国内汽车厂家大多是与世界知名企业合资办厂,且这些企业本身都有一定研发能力,能够通过对合资许可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培养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人员,坚持走自主开发的道路,从而最终才能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吴学安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