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大集团总裁徐连宽:“搅局者”的清醒独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 10:15  中国交通报-汽车周刊
中大集团总裁徐连宽:“搅局者”的清醒独白

徐连宽(右)在面试员工

  在离今年结束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内,如果中国客车业不再出现新的爆炸性新闻,那么今年客车业最具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非中大集团总裁徐连宽和中大客车降价20%的行动莫属。今年以来,徐连宽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对客车市场的大胆言论,中大客车在原材料上涨的背景下,宣布降价20%的行动,这些都在客车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对此,业内充满了各种声音,愤怒者有之,嘲笑挖苦者更有之。徐连宽,这位客车业最年轻的总裁,也被一些人士誉为客车界的“坏小子”。徐连宽事后说:“当初在媒体上出现的以我名义说的一些观点,其实并非我所说,是一些媒体为了起到轰动效应,而张冠李戴,但是,既然已用了我的名义,那么我承担由此而引起的后果,我不把责任推给媒体。”

  应该说记者对徐连宽最初的印象是模糊的,不清楚他进入客车业的动机,更不清楚中大客车的发展方向,而对于他的一些言论和中大客车的降价做法,也基本上持否定和保留态度。但听了徐连宽的事后解释,尤其是他那种勇于负责任的态度,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不久,记者走访了地处江苏盐城市的中大客车,也对徐连宽做了采访,从而使记者对以前的一些事情以及中大客车的发展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搅乱市场格局,引起关注,以另类发展观出奇制胜

  记者和徐连宽的话题,很自然地先从中大客车降价开始。

  记者:为什么你会在今年原材料普遍上涨,客车企业大多处境困难时,出人意料地做出中大客车降价20%的决定?

  徐连宽:我们提出降价的初衷,确实是想让利于客运企业,油料价格的上涨使客运企业的日子可能比我们更难过,而我们当初的定价是参照其他客车厂的价格所制定,坦率讲,国内客车行业的价格水平明显偏高。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客车行业还处于不完全竞争阶段。我们同时还注意到,国内客车企业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同质化上竞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国客车生产企业,发动机和底盘基本上都不是自己生产的。换句话说,大家的发动机和底盘都是一样的,工艺水平相当,而同档次、同配置的客车价格却相差20%到30%,为了打破行业价格虚高的状况,真正让利于客户,以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快速占领市场,我们做出了让利降价的决定。我们的战略就是想成为客车业中像家电行业长虹、格兰仕那样的企业,生产既便宜又好用的客车来满足市场。

  记者:你说的上述理由可能是降价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相信是惟一理由,那么还有什么重要的理由?

  徐连宽:确实不是惟一的理由。中大客车进入客车行业比较晚,进入之后,发现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迫接受客车业的固有格局和一些潜规则。这些都让我们很不适应,而我们本身的品牌也确实不够响亮。所以反正也是什么都没有,不如大张旗鼓地搅局,以引起社会和整个业界的重视和关注。所以年初我提出了要当客车市场的搅局者。而要搅局,那种不痛不痒的做法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干脆把事情做得痛快点,我们宣布降价20%,直接拉大我们的产品与其他产品的价格差距,给用户和业界以心理和视觉上的冲击,尽管利润是受到了损失,但换来了社会的关注和销量的大幅提高,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关注意味着人们有兴趣,有兴趣就可能去了解,而我们最欢迎别人了解我们,只要了解我们,就能发现中大集团是一家认真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可信赖的企业。对我本人,骂我也好,夸我也好,这些都不重要,还是让市场来评价。

  搅乱了竞争者,但我们的头脑一直很清醒

  记者在中大客车生产线看到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据市场部人士介绍,现在销售形势非常好,客户即使来盐城也提不到车。各地销售人员纷纷致电要求增加产量,但是目前产能确实跟不上。今年5月18日,新厂区才刚刚建成,要真正形成产能还需几个月的时间。目前只有加班加点地干,把现在的生产潜力全部发挥出来。

  记者:刚才了解到现在销售形势很好,你认为这是你们搅局后的成果吗?

  徐连宽:应该说目前良好的销售态势和我们先前的那些搅局动作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有关系是因为我们确实性价比比别人高,这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但销售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价格有优势只是一个条件,如果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好,价格再低,也不会有人要,所以,我们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是抓得很严的,不允许在这些方面出现任何纰漏。新厂区落成时我们请了很多用户单位来参观,相信现代化的厂房,装备了包括整车电泳、高温烘干房等先进设备的生产线,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好设备才能制造出好产品,这是当代工业的生产特点。

  记者:搅局的同时,你们还做些什么?成效如何?

  徐连宽:搅局的目的是搅乱别人的局,所以自己的发展不会受影响。我们的头脑一直很清醒,知道自己的弱点。在搅局的同时,我们抓紧时间不断地克服弱点。什么是我们的弱点,除了前面说的品牌问题外,比较突出的是规模问题,解决规模问题的途径有两个,自建和重组。这两件事情我们都做了,自建的新厂区大家都已看到,目前的产能已达到年产3000台,到了2005年将达到1万台,主要生产中高档客车。此外,还将重组安徽的一家客车企业,这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已经达到5000台。重组南京金陵客车厂,主要生产双层客车和公交客车。重组四川省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为了西南及东南亚市场。重组西安的一家客车企业,是为了瞄准西北和中亚市场。这样短的时间里,收购了这么多客车厂,一方面,表现了我们的实力和做精做强做大客车产业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先布局后发展的战略思路。如果我们只在盐城慢慢地滚动发展,永远也成不了客车业的主导企业。既然认准了做客车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要把规模做出来,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效益,也就没有市场覆盖率。与此同时,我们还建起了300多家营销服务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产业战略布局的完成,为我们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年轻的客车厂更敢于创新

  记者:你觉得中大客车今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是否有与国外客车厂合资的计划?

  徐连宽:我们是中国最大的汽保设备生产厂,但是客车产业在今后中大集团发展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今后90%的产值将通过客车来实现,所以,做大做强做精客车产业是集团上下一致的认识。其实中大进入客车产业的时间很短,2002年8月前,中大为股权问题、为上千名国企职工的身份转换问题,进行了艰苦的协调工作,从中也走了无数的弯路。2003年遇上了“非典”,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战略布局和新厂区建设上,今年才是中大真正意义上做自己的客车,所以我们还是一家很年轻的客车厂。年轻就有年轻的不足,也有年轻的优势,不足是我们品牌知名度不够,优势是我们没有条条框框,我们有朝气有闯劲,更敢于创新。合资我们暂时不考虑,合资会捆住我们的手脚,束缚我们的想像力。但是技术合作是肯定的,比如目前与德国曼公司的合作就很多,我们的双层客车底盘,将使用他们的技术。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中国最好的客车企业之一,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本报记者 周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老总语录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