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豪华车竞争日趋多元化 运动成另一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18:39  新浪汽车

  尽管在几天后人们即将在日本迎来本年度第17场F1大奖赛,但大多数中国的车迷似乎依然对两周前F1上海站比赛的精彩场面津津乐道。作为世界顶级的汽车运动赛事,F1在中国的首次亮相值得人们激动,因为能够在自己家门口看着每辆赛车以每秒上千美元的“开销”在眼前飞驰而过也算得上是一种幸福。不过正是由于吸引眼球的强大能力无可厚非,F1这桌感官上的“超级盛宴”也在商业上被当作全方位运作的竞技舞台,当然这一优势令豪华车厂商尤为受用。事实上,对于如今在竞争方式上全面开花的豪车巨头们而言,以F1等体育赛事为代表的“运动”推广模式已经成了一大焦点。难怪上个月人们刚刚在中国网球公开赛上跟奔驰的“网球之星”混了个眼熟,紧接着便看到迈凯轮-梅赛德斯车队在F1赛道上的卖力出演,同时还对比赛中奔驰SLK 安全车的表现留下了深刻印象,显然,作为豪华车代表品牌的奔驰在“运动”营销上做了不少文章。

  在中国,豪华车市场上的竞争即使表面上看来风平浪静,实际却从未停止过在暗中斗法。尤其是在WTO全面来临之际,作为国际豪华汽车的头面品牌的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几家厂商在产品、技术、渠道、服务等各个领域都竭力为自己添加竞争筹码。毕竟,在中国入关的关键时刻,多多吸引潜在用户的青睐对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不过,对豪华车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来说,单纯产品层面上的比拼在提升综合竞争力方面并非立显功效的良方。由于体育运动领域的营销集受众广泛、意义非凡、运动理念、公益价值等多种特点于一体,豪华车厂商与运动赛事的结合,自然对提升品牌形象帮助颇大。

  赛车运动作为展现汽车品质、表达运动设计理念的舞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它也自然成为诸多豪华车厂商十分感兴趣的热点。汽车的动力性能、稳定程度、驾驶乐趣、时尚设计等各个方面都能够通过追求速度快感和英雄主义的赛车运动来一一体现,而其中所传达的新科技信息,正是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如此,当国内的各种汽车运动开始加速发展之后,各种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也纷纷开始登陆中国。今年中国的汽车运动规模有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7月份,上海浦东的繁华地段陆家嘴见证了“世界最高级的房车大赛”DTM(德国房车大师赛)表演赛的狂飙,两个月后国人便在上海国际赛车中心的“上”字型赛道上见识到F1比赛现场的十足魅力。而这样的顶级赛事,正是豪华车厂商门大借东风,向人们展示自己风采和实力的上佳时机。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显然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参加了DTM和F1这两项重要的比赛。

  其实除了赛车运动这样极具人气的领域,豪华车巨头们还喜欢参与到一些体现自己品牌定位的运动赛事中去。在ATP的网球赛场上,梅赛德斯-奔驰是全球公认的重要和出色的赞助商,因为在国际性品质、时尚、运动和创新方面,人缘广布的网球巡回赛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全球定位非常匹配。而高尔夫球运动不但被奔驰相中,也吸引了宝马成为某些国际赛事的赞助商。F1的速度和激情,高尔夫的高雅和活力,网球的运动和时尚,皆和豪华车品牌希望体现的诉求点相匹配,这将对它们的品牌推广带来显著的影响。比如市场研究机构“运动+市场”的调查就曾经指出,梅赛德斯-奔驰的网球赞助项目对其提升知名度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

  在运动赛事上大展身手之余,如今豪华车厂商也喜欢在各自的产品上不断地加入运动元素,以充分体现其运动品质。梅赛德斯-奔驰把各项汽车运动中开发的新技术和灵感都渗透到了新车的开发中,如SLR、SLK等新推出的跑车就带有强烈的F1痕迹。这两款车极具动感、时尚而富有感染力,被誉为“公路上的大、小F1”。事实上,各种体现运动色彩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很多豪车品牌宣传新品时的重点。

  中国极具潜力的豪华车市场对于国际上的汽车巨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对这个市场的争夺又不能像普通汽车市场中采取常规手法那么简单,如何有效地吸引豪车目标用户群的关注才是意义所在。选择以运动作为切入点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途径。尤其是在体育运动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今天,运动不仅仅是人们积极的休息方法,更体现了公众乐观进取的生活方式。人们提到运动,不光想到的是健康,而且还有时尚、激情甚至品位等等其他的功能和利益,这就为打入运动阵营的豪华车厂商们提供了更多点石成金的效应,同时也为它们带来市场效益与品牌美誉度上的双赢。当我们看到奔驰和宝马等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加强了运动领域内的竞争时,也应该意识到今后的中国豪车市场将越来越多地突显出运动和活力。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