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北京市场汽车防盗报警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结果,汽车防盗器合格率只有36%,不合格率达64%。据悉,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进行过两次类似的抽查,两次的抽样合格率分别为10%和43.5%。
据了解,我国现有汽车防盗器定点生产企业50多家,年产汽车防盗器约300万台,而非定点的小作坊生产企业多达450余家,年产量在400万台左右。南方主要集中在广州、中山、深圳等地,北方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等地,大部分为小型私人企业,多采用手工插接的生产工艺。目前市场上汽车防盗器产品规格多达上百种,而正规产品只有30多种。
据业内专业人士介绍,汽车防盗器市场之所以会出现鱼龙混杂现象,主要是因为近两年随着汽车消费的升温,汽车防盗器的需求急剧增长,一些生产企业为追求商机,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部分产品在未经严格的定性实验和可靠性实验的情况下仓促投产,从而造成了设计上的缺陷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不完善,致使质量较差的产品流入市场。此外,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企业片面追求价格优势,普遍采用质次价低的器件或以降低产品性能为代价的办法来缩减产品成本。更有甚者,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生产大批质量低劣的产品。这些行为是导致汽车防盗器质量问题严重的直接因素。虽然有关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制止这一趋势的蔓延,但并没有引起相关厂家的足够重视。
记者在北京蓝天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采访时,该公司张经理对记者说,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的汽车防盗器相当多。比如,铁金刚牌防盗器价格应在700元至800元之间,而有的汽配市场的摊点上只卖400元左右,这肯定是假货,消费者贪便宜,很容易上当。有一位黄先生两年前在北京双井一家汽配店花400元购买了广东天鹏汽车用品公司生产的天鹏牌防盗器,结果自己反被锁在车里,每次只能摇下玻璃,从车里爬出去报警。他去找双井那家汽配店讨说法时发现,那家店已关张了。张经理介绍,目前“蓝威龙”、“PCL”、“车之盾”等防盗器技术含量较高,仿冒者相对较少。
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工商局市场科采访时,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该局在南郊某汽配市场调查发现,该市场的所谓进口防盗器,普遍没有报关单和中文说明书。经对一些防盗器检查,多数为走私的水货和冒牌货。而国产的防盗器问题更多:一是说明书与实际使用严重不符;二是产品外表粗糙,不耐用;三是生产地址、销售单位、联系办法含混不清。
记者曾采访过两位被盗车辆的车主,他们称自己的车都安装了国产的防盗器,车就放在自家楼下。平时打个雷就报警,但车子被盗时却没有听到任何报警的声音。其中一位车主的桑塔纳盗窃案被警方侦破后,盗贼说,很多防盗器用手拍汽车前盖就报警,但用手拍车玻璃就不响了。所以他们通常都是用玻璃刀割开玻璃,然后再用剪刀剪断防盗器连线。作案一般选择在刮大风、下大雨和打雷天气。这样,即使有点声音也没关系。一个盗车惯犯在接受审讯时交代,现在盗车比偷钱包还容易,一些防盗器像摆设一样。
有关人士认为,当前,各地防盗器市场发展很不均衡,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比较发达,而内地落后。但是,普遍存在产品及服务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原因是产品进人市场的渠道众多(如汽车原装的、汽车销售商安装的、用户在商店自选的或异地邮购的、保险商指定或赠送的等);产品生产的渠道众多(有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有进口的、有来料加工的,有产自汽车业的,有产自电子业的,有产自安防业的),不同厂商对贯彻法规、标准的意识不尽一致,产品的设计生产水平不尽一致,并且产品更新慢;同时,对市场和产品、服务的监管力度不够(表现在市场上未经检测、认证的车辆防范产品超过总量的半数,而对车辆原装的防盗产品基本没有监管),即使国家和某些地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了有限的监督抽查,也只是表明了市场上的车辆防范产品合格率低,经过检测、认证合格的产品,其各项性能指标参差不齐,出现了“草盛豆苗稀”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首先在防盗器市场整治范围上不应仅仅限于北京,而应把它逐步推向全国。其次要加大惩罚力度,不能总是让那些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感到“不痛不痒”,要让他们真正对这件事关注起来。再者应该也把消费者调动起来参与其中,毕竟这些都是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产品,他们的参与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影响力,从而也能对广大的生产企业进行更好的监督。
另外,广大的生产企业也应该自觉严格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来生产,毕竟“以质取胜”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之道,投机取巧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的品牌形象。 范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