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6月,中国车市遭重创。市场的不景气,让吉利感到四面楚歌。
7月,从幕后回到台前的李书福砍下了调整的第一刀:吉利和华普的整合。这一刀下去,400人离开了吉利。
同时,他把“鲶鱼”的触角伸向中档车市场,将降价进行到底。
而另一场战斗——绝对控股“吉利汽车”的计划也正在行进中。
“以前我们只是埋头干活,没有抬头看路。”9月18日晚,早已退居幕后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携总裁徐刚北上京城,面见记者,如此总结吉利这六年。这是车市经历黑6月后,李首次向媒体解读吉利,纵论车市。
李书福依然快人快语,“低迷,就是低迷!我今年也预测增长为80%,最低50%。但事实上,它没有增加那么多。”因此,吉利新建的工厂今年停工了,生产计划也由16万辆调整为12.6万辆,缩减了21.25%,预计的10亿元利润也因此可能缩水一半。
李书福大谈阔论,身边的徐刚更多选择了沉默。在竞争压力下,挺过“黑色”的夏天之后,一向平和的徐刚不免感到疲惫。“宏观调控是在控制过热,控制用银行的钱、用政府的钱大力造车的过热行为,但一调控把一大批民营企业杀死了。道理很简单,各省的国有汽车厂家都是政府支柱产业,哪个银行行长敢不给省长钱。”徐刚感到隐隐不平。
在造车六年,吉利汽车总产量23万辆,超过民营汽车企业总产量五分之四,为81。2003年吉利卖了8万多台车,销售43亿元,整个集团总纳税额为三个多亿,下属子公司吉利汽车纳税一个多亿,在全国民营企业纳税榜上排名第三。李书福和徐刚坦言,“吉利这面旗子不能倒!一旦吉利这面旗帜倒下,中国民营企业造车的梦想很可能成为泡影。”市场的不景气,让吉利感到四面楚歌。
如何才能不倒?李书福放言:“作为我们来讲,我们要顺应客观规律,适应客观环境,不要跟客观规律去抗衡,如果是硬要违背这个客观规律,肯定要碰得头破血流。这个时候不要手忙脚乱,不要乱开药方,不要去乱凑热闹。”
在阴云密布的车市里荡漾,吉利这只小船只能顺水行舟。李书福坦然承认,“在过去的三个月内,吉利基本上完成了内部调整。”
续演“鲶鱼”
由于李书福打出了“提前三到五年把价格降到底线”的旗号,1998年以来,吉利一直充当着价格战的先锋。如今,在一轮轮价格的厮杀过后,老对手夏利的价格已经和它相差无几,在经济型轿车领域里,吉利的低价战略已经走到了头。除去外部宏观经济的影响,吉利遇到的发展“瓶颈”根源于此。
“这个时候,对吉利来讲不能大降价!”虽然北京、天津地区的部分经销商已经举牌“吉利优惠5000元”,但对于李书福和徐刚来说,显然暂时不会再次挥舞起降价这把“双刃剑”。“奥迪降5万还可以赚钱,但我们就不行,降5万我们就是贴钱卖车了,如果把车降到1万,消费者对车的预期值没了,谁还敢买你的车。”徐刚如是说。
低档车价格空间毕竟有限。把“鲶鱼”的触角伸向中档车市场成为李书福的下一个主攻目标。“以前低档车市场是由我带领吉利搅活的,搅活中档车市场价格的任务就交给徐总来做。”
听完李书福这句话,情绪一直低沉的徐刚明显地兴奋起来。
徐刚表示,由吉利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今年年内就将上市的吉利中级轿车CK-1将会制定一个非常低的价格,虽然真实价格不便透露,但绝对低得“超乎市场的想象”。CK-1是韩国大宇汽车前副总裁沈奉燮新任吉利研究院院长之后,主持开发的第一辆车,也是吉利汽车第一辆有中外合作背景的全新车型。目前,CK-1的全新生产线已经开始在浙江宁波安装。
就此,业内专家、“车评人”钟师分析,和搅动低档车市场价格不同,做中档车市场的鲶鱼并非易事。因为中档车本身需要更多的品牌形象的支持,并不是一辆车的外型像一款中档车它就能成为一款中档车,也就是说,首先得让消费者认可这是一款中档轿车。很显然,这有一个长期的品牌塑造的过程,并不只是实施简单的低价战略就能得到相应的效果。钟师认为,吉利长年坚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车”,低端车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很可能成为它冲击中档车市场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其上海华普品牌创立伊始,也有做中档轿车品牌的意图,但结果却不如人意。
另一个担忧是,吉利做中档车市场鲶鱼的计划会不会对它在经济型车市场的表现造成影响。李书福表示,他不会放弃继续做平民车的梦想,目前看来,低档车仍然是吉利发展的主力军。今年下半年,上海华普M303、吉利豪情SRV等新车将陆续走向市场。
从幕后回到前台
在2003年,车市的井喷之中,一向活跃于媒体字里行间的李书福保持了相对的低调。很多吉利汽车的市场活动,已经主抓战略的李书福尽量寡言少语,徐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吉利代言人。
但是,从今年开始,特别是5月以后,李书福开始频频亮相。不久前,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他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2000年吉利车初见曙光之时,他认为自己没什么特别,自己能做的,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人也能做。
但事后证实,他放手让几个部下做他们自己提出的几个项目,却纷纷失败,亏损几千万。后来考证这些项目计划书,李书福认为“自己去做很可能会成功。”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人和人之间还是不一样的。今年6月,李书福又一次站到了台前。
6月到7月,李书福砍下了调整的第一刀:吉利和华普的整合。这一刀下去,400人离开了吉利。徐刚对记者解释:“这算不上大幅裁员,因为吉利有8000多员工,而且减员400人,又招聘了200人,怎么能叫做大幅裁员?”李书福的态度也很明朗:“关于裁员,首先,我们没有裁员,其次,即使裁员,我认为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次裁员主要集中在销售人员中,集中在驻各地市场销售代表机构的合并,最主要的做法是减少人员和派出机构。对销售人员来说,400人已经不是个小数字,更重要的是,被裁掉的多是华普网络中的人员。
上海华普轿车是吉利在2002年收购杰士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去年短时间内就推出了华普M203、飚风、飚风二代等几款新车。整合之前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随着华普的壮大和车系的完善,逐渐显露越来越独立于吉利本部的倾向,本次裁员是吉利高层权力争夺的一个表现。更直接地说,李书福借此重新巩固了自己在企业里的绝对核心地位。
该人士分析,事实上,从今年1月,李书福聘请原一汽大众总经理南阳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开始,高层之间的权力争夺就日渐激烈。而整合后,由南阳出任华普总经理,体现出李分权制衡的用意。
握紧了吉利的刀柄,李书福要做的第二件事是磨刀。他的决心是,即使不能让吉利成为一把见血封喉的利刃,也要成为一把“快刀”。
吉利新的研究院应运而生。为此,李书福亲赴韩国,请来了韩国汽车工程协会会长沈奉燮坐镇,又投入了3.5亿元资金,在原有的每年研发2至3款新车的基础上,新建一个快速成型车间。一旦投用,可使车型开发周期提速90%以上。此外,吉利还将投入数千万元设立基础、电气、道路和多功能四大实验室;设计方面,在研究院大楼内将专设一层作为计算机房,之前的手工绘图全部改为电脑画图。据徐刚介绍,目前,1.8亿元的资金投入已经到位,整个研究院建设将在年底前完工。
在今年推出一系列新车型计划中,李书福将亲自出席宁波、临海、路桥等仪式现场。对于因为屡次因口招“祸”而封口了近一年的李书福而言,这无疑将成为他大展雄才和口才的舞台。
吉利财源探秘
吉利突破瓶颈的另一个必经之路是解决资金源的问题。
李书福的目光很早就盯准了资本市场,并于今年1月通过智慧集团收购了国润控股32%的股份,借国润控股之壳在香港成功上市。随后经特别股东大会批准,国润控股更名为“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
这样,李书福已经成为“吉利汽车”第一大股东,间接控股20%。
李书福的胃口却远不止于此。他的目标很明确:收购除智慧集团外现有股东的全部股权,即收购英属维尔京群岛ProperGloryHoldingsInc.(以下简称“PG公司”)全部股份,使PG公司成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使吉利集团股份比例达到60.68%。
近日有来自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消息说,他们已经审查通过了吉利控股集团的该计划,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这意味着,一旦通过国家审批,吉利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由“相对控股”变为“绝对控股”。要实现该计划,吉利必须收购25亿股,要支付2800万美元。这些资金将全部由吉利通过购汇自行解决,而购汇所需的人民币资金也由吉利自筹解决。怎样筹集2800万美元,李书福表示,“这里面有我的钱,也有徐总的,还有好多好多人的,当然,我的投入最大。”
那么,对于这次由“相对控股”到“绝对控股”的转变中,吉利的把握有多大?“你掌握的这些情况都没有错,但目前,我还是什么都不能说。”一向口无遮拦的李书福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十分敏感。
业内知情人士分析,李书福之所以“什么都不能说”,一方面是在国家审批过程中,李的收购计划已经遭遇困难,能否审批成功实在很难预料;另一方面,吉利汽车在股市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有消息说,由于吉利汽车联营的公司8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减少32%,加上内地汽车市场竞相降价,其股价一度最低见0.37港元,跌幅5.12%,收0A报0.38元,下跌2.56%。而瑞贷一波也发表报告,调低吉利汽车(0175)评级由“中性”至“跑输大市”,目标价由0.62港元降至0.43港元。同时,该行对集团的财政状况表示关注,指出集团为维持竞争力,不惜扩大产能和开发新型号,但由于其盈利能力基础较疲弱,对扩产造成阻碍。另外,该行将集团今明两年的每股盈利调低至5仙,而2006年则为7仙。
在资本市场的道路上,初学者李书福甘苦自知,如同在1998年,刚入汽车行业的他写下的那首歌《我清楚》,“人在旅途,谁知道前方有多少条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清晨日暮,阳光、星光为我引路;春夏秋冬,希望就在不远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
本报记者 海兰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