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才林两周没去华泰上班了,总经理的位置将由李广凡接任。”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华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才林已经“下课”,而李广凡目前正在组建华泰汽车股份公司,全面负责华泰汽车的上市事务。记者随即拨通了张才林的手机,张的语气显得有些低沉,只告诉记者,“我打算离开华泰,休息一段时间。”记者又打电话给华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凯,孙凯说“这件事很让我为难,我不能发表任何看法。”
据那位知情人士讲,张才林之所以被迫离开华泰,主要是经营业绩不佳,而接任张才林的李广凡曾是金杯通用的一位高层。今年9月8日,就在华泰高层人士震荡之际,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突然对外宣布,将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共同生产商用汽车。记者从相关渠道获知,华泰特拉卡的销售不畅,很可能是导致华泰与现代合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的主要原因。
2003年,华泰宣布特拉卡销售了1万辆,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这个数字含有很大的水分,真实的销量应该不到5000辆。令人吃惊的是,华泰今年为自己定下的销售任务竟然是3万辆,但目前看来,这个宏伟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完成。
受制现代
与江淮相比,华泰的实力相对羸弱。华泰最初由现代提供技术支持的产品是吉田.西部先锋。吉田起始年产1000多台,至2001年达到年产4000台以上。基于这样的合作基础,2003年3月9日,现代将其与全球同步的特拉卡交给了华泰。两年来,华泰一直将其注意力放在其SUV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上,客车销售则有些不温不火。
2002年,恒通华泰全资收购延边汽车厂,成为绝对的控股方。有人分析,华泰收购延边汽车厂的目的只有一点———与现代实现合资,至于生产客车,并不是华泰的兴趣所在。事实上,华泰将过多的精力放在SUV产品上,不过是为了获得现代的信任,为其发展商用车业务打下基础。
目前,华泰圣塔菲已经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品目录上榜上有名,华泰生产圣塔菲应该已成定局。此前,现代之所以在圣塔菲国产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主要是没有完成在中国的产业布局,另外进口圣塔菲在中国的销售也一直不错。分析人士认为,江淮与现代的合作最早,虽然现代早有将圣塔菲交给华泰生产的打算,但这款SUV却被江淮看中,那时江淮与现代的合资谈判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在处理圣塔菲国产的事情上,现代是能拖就拖。直到北京现代和江淮引进的新产品定下之后,现代的态度才变得明朗起来。
记者了解到,圣塔菲主要面向中端SUV市场,一旦国产,价格有可能在20万元左右,而东风本田CR-V、郑州日产帕拉丁,以及即将上市的北京现代途胜等多款车型都会对其构成压力,竞争可谓激烈。现代将圣塔菲交给华泰,除了稳定华泰的情绪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根据未来国产圣塔菲的销售情况来考虑是否与华泰合资,这对华泰是有压力的。
整合还是独立?
一个月前,记者从相关渠道得知东风欲接管华泰的消息,并向张才林求证,张一口否认,并对记者说:“我们目前不会和国内其他企业有任何合作,包括现代在中国的几个合资企业。”但是今天,华泰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高姿态呢?
从产业政策的要求上来看,华泰只有被东风收购,才不违反《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含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要求,但“如与中方合资伙伴联合兼并国内其他汽车生产企业不受最多只能成立两家合资企业的限制”。因为有东风参股的东风悦达起亚,仅仅是东风、悦达与现代的子公司起亚建立的合资公司,东风只有收购华泰才有可能实现与整个现代集团的合资。对于东风来说,接管华泰对其相当有利。但是从华泰的态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条路。
目前,华泰特拉卡的销售情况并不能使现代满意。相反,江淮的MPV瑞风的销售却一直稳中有升,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晋级国产MPV三强的目标。所以现代选江淮弃华泰从某种意义上是必然的。此前,华泰完全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只是目前实现合资已经相当渺茫,如果华泰海外上市计划泡汤,恐怕将无法逃脱被收购的命运。
就在前几日,记者收到一篇从华泰发来的新闻稿,大意是华泰汽车正在探索自主品牌第三条道路,“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进,提出了建立“现代流水线”式的产品研发思路。这是不是意味着华泰与现代的合资已经成为泡影?
早前,现代汽车就表示,到2008年以前,将在中国实现年产汽车100万辆的目标。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现代一直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现代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已经有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和江淮与现代合资成立的商务车公司这三家。韩国现代汽车会长郑梦九曾经说过,现代将在中国生产包括轿车、RV、卡车、客车等车型。伴随着江淮的加入,现代在中国的两个冷项目:卡车和客车也找到了推广的载体。对于现代来说,由北京现代牵头,三家联合起来达到100万辆的产销规模并不难实现。因此与华泰的合资谈判,完全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
那么,华泰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是像其宣称的那样,通过上市壮大自身资本实力,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进的自主品牌路线;还是被东风等大企业集团收购,从此没有后顾之忧;抑或是靠优良的业绩来获得现代的垂青?有业内人士分析,华泰仍然没有放弃与现代合资的希望,但华泰显然过于急躁了,其定下的销售目标远远超出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张才林因为不堪重负离开了华泰,李广凡会不会重蹈覆辙,成为下一个张才林呢?
本报记者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