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轿车降价能否一步到位?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 09:14  经济日报

  轿车的价格问题,是中国汽车市场最热门的话题,而且是常说常新,百说不厌。

  过去人们总是抱怨轿车价格太高,企业不愿降价。现在轿车市场“降声一片”,人们又感到眼花缭乱,买车无所适从。一些消费者今天刚买了车,明天就赶上降价,心里特别憋屈,希望轿车降价能“一步到位”,买个心里踏实。轿车降价能不能“一不到位”,一劳永逸?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轿车价格简直是个攻不破的堡垒,轿车企业总是声称“没有降价空间”,“坦言决不降价”。“专家”们总是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堵消费者的嘴。汽车的主管部门更把轿车企业一律看作亲儿子,谁也不能受到伤害,要大家共存共荣,不容许他们之间搞价格竞争。

  其实降价不降价,根本原因不取决于企业的主观愿望,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在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能进入制造轿车领域的企业太少,号称世界最大的汽车潜在市场,只有所谓的“三大三小”几家企业,不仅产品单一,而且从排量到档次还都有意拉开距离,生怕谁碰到了谁,彼此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生产什么,消费者就只能买什么,没有真正的竞争,干嘛还要降价呢?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就是大众标致雪铁龙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推出的产品也基本互不搭界,独家经营,要卖什么价当然是他们说了算,消费者只能任人宰割。

  1997年后,中国经济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中国轿车企业仍然不想降价,妄图搞什么“价格同盟”。但是随着进入轿车制造领域的企业增多,加之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同盟很快土崩瓦解,降价成为厂家最重要的促销手段。但是轿车价格才刚刚松动,就有“专家”大声疾呼,“价格战是低级竞争”,号召企业不要打价格战,说什么“降价只能损害中国汽车工业,使中国汽车离国际化越来越远”。

  当上海通用提出打造10万元经济型轿车时,引起一片大哗:“10万元买别克,蒙谁?”原国家经贸委制定汽车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发展8万元以下家用轿车,也受到专家们的质疑,认为标准太低。更不用说吉利造出4万元轿车时,很多人说,“就冲你这价格也不能买”。

  然而市场规律并不依专家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入世”前夕,消费者持币待购,迫使厂家不得不降价销售。在夏利2000的带动下,轿车价格应声而落。进入2002年,轿车降价成为中国汽车市场最为亮丽的风景线。经过几轮降价潮,不仅“10万元小别克”降至7.45万元,一些同档次的车型,不是推出来就把价格定得低低的,就是上市不久就连连降价。有的跨国公司技术转让费居然可以为零,原因就在于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跨国公司多了,真正的竞争开始了。

  现在轿车降价成为一种常态,但人们却希望降价能够一步到位,害怕刚刚买了车就碰上降价。对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想法却是不切实际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轿车不断降价,是轿车工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结果。技术提高,管理加强,规模扩大,成本降低,降价才有前提和可能,也就是具有了“降价的空间”。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降价,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争夺市场份额,挤垮对手,二是不打算再干,准备清仓走人,两种情况都不可能持久。企业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扩大生产规模,是逐步实现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成本的降低,也就不能“一步到位”。

  还有企业技术进步是永无止境的,今天似乎已经达到了极致,但是随着人类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变,企业素质的提高,技术和管理也会有新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发展是没有终极的。30年前,谁能想到几层楼房大的计算机,能进化成一个掌中宝?只要技术不断进步,轿车就会不断提高性能降低成本。

  此外,企业是个赢利组织,它当然希望赚钱越多越好,不是迫不得已,不会放弃更多的赢利机会。所以企业的产品价格防线,总是能坚守多高就坚守多高,能坚守多久,就坚守多久。所谓“让利于消费者”,“回报社会”云云,都是企业的竞争谋略,切不可信以为真。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明白,轿车是消费品而不是硬通货,我们购买的目的是使用而不是保值。如果为了保值,就要去买黄金而不要买轿车。即使是黄金,价格也是有涨有落,买黄金赔钱的也大有人在。所谓市场风险,不只是对厂家而言,对购买者也同样如此。生产者有生产出来卖不出去赔钱的风险,购买者则有买贵了多花钱的风险,此事古今中外皆然,不惟独轿车如此。

  随着轿车的普及,轿车越来越时装化,价格并不完全体现使用价值。所以我们购买轿车时,一是要慎重选择,对那些长期销售不好,积压严重的车型,不妨再等待一下,厂家可能正在与你较劲。二是要有降价的思想准备,如果它适合你,你也喜欢它,并且认为性价比合适,出手了就别后悔。这如同买衣服,一套几十元的衣服和上万元的衣服,使用价值真得能相差几十倍?关键在自己的感觉。千万不要为此搞坏了自己的好心情。(程远)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