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夏冬林:企业转型实质是资本链的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 14:19  中国汽车报
夏冬林:企业转型实质是资本链的变化

夏冬林:企业转型实质是资本链的变化

  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范围的转移成本极其大,使得国企在转弯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和阻力。在建设的过程中,设立的目的、地址的选择、建立的方式,以及运行方式,都形成了很固定的方式。把这些东西全部转掉,代价是非常高的。

  在计划经济下,我们国家的企业有两种导向,即上级导向和市场导向,这两个导向是合二为一的。现在规矩变了,在这个环境下,企业的导向必须从上级导向变成市场导向,运行方式,经营思想,以及管理体制、内部机制的问题,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要使原来的公平导向走向效率的导向,不仅仅是稳定的问题,它要复杂得多,有很多技术环节的问题不大好做。比如我们去一个国有企业的招待所和一个宾馆,一进门就感觉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其实就是两个导向。要把这个弯转过来,过程是很复杂的。

  转型过程中一种是股份制改造的方式。其实国有企业的改制,根本上还是资本链的变化。企业内部直接和国际市场接轨,在经营层、管理层的认识上,实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资本市场对企业内部的要求有一个传递的过程,在现实当中,国企在股份制改造上,包括上市以后,传递的过程好像比较慢。

  还有一种转型的方式,像东风做的应该是合资重组的转型方式,这种转型的方式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一样,它是资本面的变化。但是资本面的变化会带来很多的影响,主要是经营和管理层的变化,实质上比股份制改造问题要大得多,因为股份制改造要把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到企业内部,相对可能会好一点。对东风来讲,战略合作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比较有积极意义,跟境外重组上市的方式不太一样。

  能不能改变上级导向?能否让东风做到市场导向、效率导向?因为我是外行,不好判断,所以我用一个案例说一下,从日产的背景,看东风这件事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做到市场导向和效率导向。

  日产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产是仅次于丰田的第二大汽车企业,规模非常大,但是连续亏损三年,加上日本的贸易额差,1995年重组,根本组不动,又接着亏。1997年盈利,紧接着来了东南亚金融风波,再度亏损,又搞了一次重组计划。两次重组,加上日本本位的企业制度,尤其员工的终身雇用制度,导致了企业非常大的亏损。

  卡洛斯来了以后,面临一个问题,日产原来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跟中国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一样的道理。他们认为只要技术好,汽车就可以卖得出去,因此不是利润导向,不是客户导向,跨部门的协作很难,又官僚化,员工缺乏一个共同的认识或者是共同接受的战略目标,很多东西跟西方的观念相差很大。卡洛斯1999年4月初任CEO时,面临很多问题,他于是宣布了一个计划,裁员、剥离非盈利性的企业、压缩成本、推广信息产品等,其中董事会由9个人变成3个人。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情?因为日产的改组很像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日产汽车以及日本大集团面临的问题,很像我们的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卡洛斯本人对日产的手段有一些信心,是不是对东风也有同样的信心,我实在不敢肯定;这次跟东风合作,他会面临很多更新的挑战,那个挑战能否给他很强的信心,我也不敢说。但是因为有这个背景,加上东风汽车公司作出的巨大努力,我相信,日产的改组对我们国家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有借鉴意义的。十六大的精神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有这个开放的平台以后,我们的国企改革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东风的重组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夏冬林———博士,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主要致力于研究财务报告与公司治理等。本次发言主题:市场导向和效率导向,市场转型时期的问题。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