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电动汽车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与世界汽车工业同步。从目前这一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化进程来看,如果说我国的传统汽车工业比世界发达国家滞后了二三十年,那么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的差距也就是在五至八年的时间,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所取得的突破甚至已经超越了世界的水平。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在电动汽车掀起世界汽车工业第二次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凭借有利的技术优势,无疑将鱼跃至世界汽车工业的先进行列。
但日前,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专门从事混合动力电动客车课题研究的蔡世芳教授,在谈到中国自主研发电动汽车的过程时,却流露出了自己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些困惑。
困惑一:决策者成了课题的承担者
据蔡教授介绍,2001年电动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了国家“十五“期间863重大科技课题后,一个引导我国电动汽车研究方向并享有重大事项决策权的电动汽车专家组随即产生,但是专家组的成员大部分都是电动汽车研究课题的直接承担者,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听不进其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蔡教授说:“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安排很容易导致思想上的狭隘和偏见,因此我们能不能借鉴一下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听证会’制度,在专家组实行决策权以前,先组织一个由更广泛专家团队参与的‘专家听证会’以开言路,然后再进行决策。”同时,蔡教授强调,这个听证会的参与者最好以汽车工程界的一线专家学者为主,那些对技术不够了解的部门领导和行政长官最好不要干预。
困惑二:竞标者急功近利
据介绍,一个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往往是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决定由哪一家科研机构从事研究,目前国外汽车工程界在竞标过程中普遍采取了预演的方式,也就是将自己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想都通过数字化的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化的“实现”,这种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将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转换为现实,可以考验一种方案的可行性。
目前,预演这种技术在我国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课题的招标竞争中却没有很好地运用。这就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科研机构在参与课题招标之前仅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准备出一份说得“天花乱坠”的竞标方案。蔡教授介绍说,有的竞标方案根本就是在搜寻了国内外专业文献后的一种罗列,有的科研机构为了在竞标中胜出,甚至不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将世界上能够找到的最新、最复杂甚至是道听途说的技术统统写进去。而有的科研机构在拿到课题后,又要求在一年内生产出样车。对此,蔡教授不解地说:“一年的时间,这些科研人员仅仅吸收消化他们‘抄’来的‘材料’就已经相当紧张了,何况还要生产出样车?难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的样车怎么能够代表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这种不尊重科学、不负责任的做法到底有多大意义?”
困惑三:立标之前就“捆绑式”
电动汽车是一个高新技术云集的系统性工程,但目前我国从事电动汽车研究的科研机构为了实现“全面”发展,机构之间很难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蔡教授以自己所从事的课题为例,讲述了学术界的“捆绑式”竞争。“比如说我们正在承担一个混合动力电动客车的课题,在当初竞标的时候,我们就要拿出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在那时,我们的电池、电机等等关键技术将由哪家公司来提供等等这些问题都已经定了下来,但是这些公司或者研究团体在技术上也许并不突出,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或者说那些有实力的研究机构正在作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时参与竞标,所以我们之间根本不可能合作。这就意味着,一旦专家组选定实施了某个方案,这个方案所包罗的各种实力的团体都会跟着‘沾光’,而那些真正有实力的研究团体也就会被排除在局外。我想,不论是哪一家科研机构竞标成功,对于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来说,这种后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为此他建议,我们可以先搞电动汽车的综合课题招标,这个环节主要是将整车研制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通盘考虑,拿出一个系统集成方案,专家组选定一个集成方案后,再根据这个方案所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二轮招标,从而能够整合全国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使我国电动汽车的自主开发更快、更好、更强。
困惑四:没有企业参与自主开发很难进行到底
据了解,“整车牵头”作为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的原则之一,极大地调动了汽车企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参与了项目的进程,如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宇通、奇瑞、长安、上海泛亚、中国汽研中心等等一大批企业和科研机构,他们对电动汽车项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蔡世芳教授对此十分高兴。但同时,他仍在为包括了传统汽车业在内的中国汽车自主开发大声疾呼,“中国的科研机构有大量的人才,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部分资源,每一家汽车企业都应该和多家科研机构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科研机构需要企业从市场的角度为科研工作指出方向,并且耐心地进行试验、根据市场的要求改进这些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不能被短期的利益所迷惑。有些汽车企业需要某方面的技术,因此就找到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产品,不然就用资金和市场换取国外的技术。这样做,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言,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相当不利。‘自主开发’不能简单地从产品上进行界定,这个重担也不能仅仅落在几家企业的肩上,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生命的体现,企业有责任携手科研机构共同担当起这个担子,没有企业的支持,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很难进行到底。”(作者:王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