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可真是个让人操心费神的产业,发展慢了着急,发展快了也着急,车卖不掉了着急,太畅销了还是着急。“持币待购”的愁云刚刚散去,现在又要为市场的连连“井喷”闹心。
尽管世界权威预测机构曾断言,2005年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将持续表现为“能力过剩”,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2002年中国汽车市场却出现了“井喷”,整个市场销售增长38.8%,轿车更增长了55%,轻松愉快地跨入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国行列。就是这一年,多少汽车企业反而在为生产能力不足扼腕叹息。
今年初,即使是世界上最冒失的预测专家,也不敢想象中国汽车市场会继续“井喷”,全国最权威的预测机构,国家信息中心在一切场合都坚定地表示:今年中国汽车增长率在20%左右,其中轿车需求在135万辆上下,而企业汇总的轿车排产计划则高达180多万辆,一些专家忧心忡忡,断言今年汽车市场必将出现严重积压。但谁又想到,上半年在遭遇严重非典疫情的情况下,汽车销量竟突破200万辆,增长了31.99%,其中轿车达到84万多辆,同比增长82.44%!增幅比去年又上升了28个百分点。许多企业无论产量增长多高,都转化为了商品,许多新产品上市后始终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加价销售现象。
对于这种高增长,企业普遍欢欣鼓舞,舆论界更兴高采烈地欢呼:中国的“轿车元年”提前到来了!即使按照近10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中国也能“5年超日,10赶美”,跃居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已指日可待。在这种市场销售的高增长刺激下,几乎所有的汽车生产企业都在制定自己的产能翻番计划,没有生产轿车的地区,更是千方百计地还想要往里挤。跨国汽车公司也不甘示弱,纷纷向合资企业增资,或者再寻新的合作伙伴,极力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能力。
对这新一轮的汽车投资热,管理层和一些专家却深感焦虑,担心汽车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按照一些人的测算,到2008年中国轿车生产能力将达到600万辆以上,而是年市场需求最多不会超过350万辆,就是说届时将会有40%,即大约250万辆轿车生产能力放空。
应当说,当前兴起的这一轮汽车投资热,特别是轿车的投资热,总体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建立在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基础上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大为提高,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轿车需求开始释放,汽车消费结构向轿车转移,今年上半年轿车和小型客车已经占了汽车总销量的54%。在轿车销售中,私人购买比例更是快速增长,正在成为购车的主流,北京地区去年私人购车比例已经达到70%,今年上半年更上升到77%。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占民用总汽车保有量的半数之多。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这种私人消费,将能稳定地支撑中国轿车市场的长期持续增长。
市场的扩张,为优势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向少数大型企业集中,截至今年7月,轿车产量排名前八位的企业: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本、奇瑞、北京现代、吉利,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4.5%。目前宣布加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的主要也是这些企业。一汽在建厂50周年纪念之际透露,2008年将把产量提高到207万辆,上汽宣布在2007年产量要突破100万辆,新近成立的东风有限公司2006年轿车产量就要达到22万辆,神龙与PSA扩大合资后产能也要增加到40万辆,还有东风悦达起亚规划的40万辆。长安集团去年就宣布“三年再造一个长安”,广本明年产能就要翻番达到24万辆,北京现代虽然起步晚,却发展快,2006就要达到30万辆。奇瑞已不声不响地建成了35万辆能力,正向50万辆迈进,如此等等。多年来我们批评汽车行业的“散乱差”,重要原因就是重点企业能力不大,在市场供不应求和高价厚利刺激下,必然是小汽车厂遍地开花。现在这些主流企业加大投资,增加能力,就可能有效改善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结构,使我们长期期盼的规模效益能够得以实现。而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会更快,价格越来越趋于合理,中国的消费者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也有相当一批规模小的企业,也在加大投入,增加生产能力,甚至有些没有生产轿车的地方,现在也要白手起家,发展轿车。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在市场如此旺销的情况下,企业有多大生产能力,就能获得多大利益,加之过去有地方顶风上汽车,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示范效应,都是推动汽车投资的热源,这时候指望劝说企业放弃机会,确实难度很大。
我们认为,尽管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但是它的形成要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资源因素,比如能源、道路、环保等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制约,因此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国民经济需要稳步、平衡、协调、健康地发展,我们不能指望一项产业单兵独进,连续成倍的增长。汽车销售的高速增长,绝对不可能连续和持久,发展有起有落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如果说过去一些不守规矩,顶风上汽车的地方获得了巨大利益,但现在可以说这个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过去主流企业的规模还没有形成,市场上产品品种很少,留有很多空白。现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多种产品,竞争已经白热化了,新手是很难进入的。如果只是投入后部的KD件组装,捞一把就走,可能损失较小,如果“真抓实干”,市场变化了,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许这是市场经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省不了的。程远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