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双赢是如何实现的--一汽大众十年回眸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 17: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10年,弹指一挥间,中德合资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竟已成长为一位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一汽大众生产轿车6.8万辆,销售6.4万辆,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3.6%和26.5%,盈利水平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提高。《财富》(中文版)最新调查,更是把一汽大众排在2001年中国最受赏识的外资企业第一名。

  合作信心坚定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不应该碰到暂时困难就心灰意冷,打退堂鼓;至于撤资散伙,更不是中方的选择——

  1996年,一汽大众总经理陆林奎一走马上任,最大的感受是合资双方经常争吵,甚至德方内部也争吵不休。当时轿车生产出来卖不动,工厂开工不足,资产负债率高达82%,光利息一年就要交7亿元。中德双方都有疑问:一汽大众项目是不是决策错了?该不该各奔前程、分道扬镳?陆林奎在一次中方干部会上分析自己的“命运”,说:“第一种,企业没有搞好,我的身体还可以;第二种,企业搞好了,我的身体垮了;第三种,企业搞好了,我的身体也很好。”他爽朗地笑着:“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争取第三种命运!”他这样说,就是想让大家既感到压力,又坚定信心。因为,一汽大众的成立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不应该碰到一点暂时困难就心灰意冷,打退堂鼓;至于撤资散伙、关门走人,更不是中方应有的选择。

  一汽大众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委员会集体负责制,经管会按股份比例由五人(中方三人,德方二人)组成,分别担任正副总经理。此时,陆林奎作为总经理,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拍板而是协调———协调中方股东与德方股东的利益关系,协调经管会成员的认识和行动。这一年,他在经管会内部花了很多精力,力求缓和争论,平息埋怨,阻止悲观情绪蔓延。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大家做到:争吵归争吵,疑问归疑问,但公司的生产经营一刻也不能放松。这一年,一汽大众强化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完成扫尾工程,加快国产化进度;加强产品开发,推出选装件捷达;扩大产品宣传,大力拼抢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1997年1月至7月,一汽大众在承担巨大的还贷付息的基础上,实现盈利4475万元。

  陆林奎回忆说:当时,有些人把这一年说成是“黑色1996”,认为是一汽大众迈不过去的“鬼门关”。然而,是中德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精诚合作,使一汽大众度过了当时的危机。这年10月6日,德国《明镜》刊登消息,说一汽大众已陷入巨额赤字,面临倒闭,捷达轿车已经停产。一时间,外国媒体争相传播。然而,没过48小时,德国大众公关部就发表公开声明,表示对一汽大众的前景充满信心。因为此前,德国大众集团董事会已经讨论过一汽大众的亏损问题,认为是可以克服的暂时困难,果断地作出了德国大众不撤资的决定。

  维护双方权益

  由于利益不同和文化差异,合资双方的矛盾和磨擦很难避免。一汽大众能做到合资双方都很满意,陆林奎的经验之谈是——

  众所周知,在形形色色的企业中,国际间的合资企业最难管理,由于利益不同和文化差异,合资双方的矛盾和磨擦很难避免。一汽大众10年来能够做到合资双方都很满意,陆林奎的经验之谈是:时刻注意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汽甚至在更大范围,有些同志忿忿不平,认为德方在一汽大众赚钱太多了。陆林奎认为,看待这个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尺度,那就是中国的政府、中国的法律不仅允许而且欢迎外方到中国来投资赚钱。至于中德双方谁赚得多,那要看怎么算。如果仅仅是看钱的数目字,他的技术、设备、CKD散件,他的人员工资,加上他按投资比例分得的利润,也许要比一汽拿得多一点。但人家也说,你们提供80%—90%零部件,提供全部能源,获得几千个就业机会,还掌握了先进技术,又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你们赚的钱比我们还多。

  前些年,在设备采购权问题上,中德双方也曾经闹得很不愉快。一汽大众改造油漆生产线,准备通过德国大众的渠道去订货,但德方提出加收20%的佣金。一些同志一听就炸锅了:这不是“雁过拔毛”吗?经过了解、沟通,原来当时德国大众一次订了三条油漆生产线,供应商给德国大众的价格非常优惠;如果一汽或一汽大众自己去订货,价格比加了20%佣金的还要高很多。陆林奎说,只要最终有利于合资企业就得了。

  当然,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是遵守中国有关法律和公司合同章程。为了给捷达轿车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中方在经管会上提出,应改进捷达轿车的外形,让它更圆润更流线型一些,德方先是犹豫、迟疑,后来虽然表示同意,但又认为这理所当然应由德国大众来完成,并向合资公司报价8000多万马克。中方认为这个价格太高,合资公司不能接受。在德方不肯让步的情况下,中方针锋相对地提出:改进外形的任务由一汽承担,报价不到德方的1/4,即只要8000多万元人民币。后来,一汽按时完成任务,既为合资公司节省了资金,还增进了德方对中方的了解。

  陆林奎总结说:中国一汽占一汽大众的股本达60%,一汽大众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由中方人士担任。但我们在处理合资公司事务时,总是不断寻找和牢牢把握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一切为了建设好、经营管理好一汽大众,争取早盈利、多盈利。每当有了矛盾,我们首先换位思考。对方意见对,我们就照办;对方意见不对,我们就说服,绝不简单压服,更不闹意气。

  学习态度端正

  应该承认,我们在观念、技术、管理方面比较落后,需要向对方学习,可是否能学以致用,关键看能否做到———

  “应该承认,我们在观念、技术、管理方面比较落后,需要向对方学习。”陆林奎说:“一汽大众10年来发展比较顺利,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他不假思索,就列举出一大批“学习成果”:

  ——以往中国企业选人用人,往往只要领导认为老实、听话就行。参照德国大众的经验,一汽大众要培养造就有竞争力的人才,就像运动员那样,主要看他能不能争第一,拿冠军。而且,选拔人才时也不搞封闭性考察,而是进行面对面的测试和评议。测评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组织能力、技术水平、知识面、团队精神、逻辑思维、演讲口才,等等。实践证明,这样选拔上来的干部,都是些干事情、解决问题的能手。

  ——中国企业的严格管理,往往体现在严厉批评、无情处罚上。刚开始,一汽大众也是这样,如果生产中质量不好,就让全公司奖金下降,连炊事员、勤杂工都跟着“陪绑”。结果是大家都去扯皮、推卸责任以避免受罚,反而没有人去考虑如何提高质量。后来,根据德方提出的意见,一汽改变了管理理念,认定企业管理的主旨应该是对员工的正面激励。员工工作上出了问题,也注意从员工的能力、技术水平分析原因。如系管理能力不够,就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如因技术不熟练而操控不好设备,就培训提高他的技术水平。

  ——以往中国企业讲质量,只讲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又只理解为性能可靠,至于产品表面是否有裂纹、划痕、污迹,那就无所谓了。一汽大众提出“质量至上”,包括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要求每个员工从观念到行为,都把质量放在第一的位置。每天中午12时30分到1时,总装车间的班组长和车间主任、厂长以及专业人员,都会围在一起对车的质量进行评审,而且都是从用户的角度找疵点、挑毛病。几年来,一汽大众的质量在德国大众集团中都排在了前三位。

  ——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使中国企业的许多干部职工不敢承担责任,不愿解决问题,遇事总讲客观。刚开始,一汽大众也有旧体制的这种“后遗症”。后来,企业实行“内部用户原则”,强调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用户的利益,是每个部门不可推卸的职责。思想观念转变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了。下道工序碰到问题,上道工序的人马上过来帮助找原因;生产线出故障刚一停下,机修工马上张罗着抢修。就这样,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团队精神形成了,“公司围着生产转,生产围着市场转”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透过这些“学习成果”,记者感到,在一汽大众,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理念、新的制度、新的方法,包括陆林奎总经理概括出来的“质量至上、技术领先、管理创新、市场导向”十六字方针在内,已经熔炼成一种崭新的企业文化。(江世杰、王政)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