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跨国公司,与中国汽车行业打了近20年交道,屡败屡战,终于拥有了一家轿车中外合资企业;一款3年前在某发展中国家投产的紧凑型轿车,经过局部改型引入中国,却起了个让消费者极容易与国外某畅销车型混淆的名字……
无论从着眼于中国轿车市场的长远发展,还是为应对轿车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抑或是为满足消费者日益成熟、对技术和款型越来越挑剔的需求等方面考虑,上述两个事实,怎么看你都会觉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
可是,现实就是那么不可思议。
尽管这家曾让中国汽车业界同情多年的跨国公司,在获准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像它的另一个“同胞”那样,承诺将致力于提升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厂和研发中心。但是,在它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款新车时,中方合作伙伴以及善意的国内汽车业界人士还是希望,能从其多款屡获国际大奖的紧凑型轿车中选择一款引入中国。可是,让人们大感失望的是,这家公司最终还是拿出了它三年前为某发展中国家量身打造的车型。
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对这款车的市场炒作。从去年下半年起,该公司就不断地给媒体发送信息,先是宣布了一个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畅销车名称,然后从配置、动力性、环保性等各个角度介绍这款车的不同寻常之处。可是,最关键的车型出处,该公司却绝口不提。若不是人民网记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提前拍摄到该车的照片,恐怕直到下线前的那一刻,人们还会被蒙在鼓里。
哭着闹着要进中国市场,又不拿出点真材实料,还希望通过拙劣的市场炒作掩饰车型本身的不足。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不了解中国市场、不看好中国市场!
不久前,该公司一位高级副总裁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曾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万辆。记者当即指出,按照目前发展态势,到2005年,中国汽车年销量就极有可能突破500万辆。如此保守的估计,难怪会作出上面那些让人看不懂的决策。
当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和城乡的不均衡性,轿车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特别是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中等收入人群,轿车进入家庭还是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与世界同步的新技术、新车型,也不排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被证明是成功的便宜的老车型。
之所以对这家公司指指点点,一方面有恨铁不成钢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想提醒今年即将下线的其他近40款新车,技术水平是不是与世界同步并不重要,关键是对中国消费者要有一个坦承的态度,是啥样就说啥样,别自作聪明。中国轿车市场、轿车消费者与几年前已大不相同,指望拿一款过时的车型,配合商业炒作,就能糊弄消费者,卖出个好价钱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诤言)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