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外开放,走合资、合作之路,使上海大众从18年前在长板凳上组装桑塔纳轿车,成长为今天拥有3个平台、10余个车型、总产量200万辆的轿车龙头企业,并在新产品投放上实现了与全球“零距离”。上海大众的业绩,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
200万辆如同一座里程碑。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概念,首先是对上海大众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模式的肯定。“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曾是汽车产业政策的明文要求。但是,作为中国最早的、最成功的轿车合资企业之一的上海大众,走的却是一条“小投入、大产出、高起点、滚动发展”的道路。综观国内合资汽车厂商,没有一家能像上海大众一样,没花国家投资,却创造了注册资本增长近40倍、产能扩大10倍、年产量扩大近150倍的业绩。滚动发展模式正焕发出新的辐射力和示范效应。
其次,200万辆还造就了一个完整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通过在引进基础上不断地消化、吸收,如今,上海大众已经拥有了400多家达到德国大众质量标准的零部件供应商。而且几乎所有伴随上海大众成长的零部件伙伴,都在为中国现有的汽车整车厂配套。
第三,200万辆的背后,还引进、吸收、消化并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个与德国汽车工业同步的质量标准,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轿车售后服务网络,缩短了与国外汽车工业半个世纪的差距,实现了中国轿车工业由当初制造技术引进为主向开发技术引进为主的转变,夯实了与世界先进轿车技术同步发展的基础。
当然,“零距离”的背后,仍有距离,并且是十分明显的距离。毕竟,与跨国公司数百万辆的年产量相比,我们的生产规模实在太小,即便像上海大众一样拥有了200万辆的辉煌,还是由于无法分摊巨大的开发费用,而不得不在车型开发上依赖外方。此外,虽说我们的零部件工业已经门类齐全,但是规模差距带来的成本过高,技术及管理差距带来的质量不稳定,以及原材料工业落后带来的对特种材料、特种工艺“拿来”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我国汽车企业降低成本的努力。还有,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益的巨大潜力,刚刚起步的营销服务体系,以及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差距……
200万辆也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放眼加入WTO后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有专家预计,国内汽车企业最终存活的将不超过6家。不管怎样,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如何真正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如何致力于品牌、渠道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缩短“零距离”背后的距离,都是摆在上海大众和其他汽车企业面前不容回避的话题。(王政)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