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性看国际大公司的撤资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 15:1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报道称,世界500强之一的施乐公司为度过财务危机,正计划出售部分资产。拥有四家合资企业、过去两年业务发展在施乐全球合资公司中名列第一、去年增幅高达50%的施乐(中国)有限公司,竟被排到了第一位。

  不能说施乐(中国)的业务前景暗淡,在施乐公司的预测中,中国业务在施乐总业务量中的比例,将很快由1%到2%增长至5%到10%。那么,施乐为何保留了其他海外业务,而甩下中国呢?是我们的投资环境出了问题,还是外商对华投资信心打了折扣?有媒体开始对中国合资企业的现状表示出担心。

  其实,不管施乐最终将其中国公司出售给富士还是富士施乐,都不意味着其中国业务的完结,用通俗的话说,这只是换了个主人而已。抛开这一点不说,就算是真的撤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跨国公司不是常胜将军,外资也会“水土不服”。君不见,近年来,标致、惠尔普等世界知名企业相继从广州标致和北京雪花等项目中撤资,并没有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撤资现象可以无动于衷。理性看待撤资,才是我们的正确态度。

  首先,市场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撤资的主要因素。90年代初期,人们对中国市场潜力的过分乐观,导致了外商投资剧增,一大批跨国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为抢占中国市场作准备。

  以汽车行业为例,1994年《汽车产业政策》出台之后,曾有分析认为三五年内轿车将开始大量进入家庭,以至于“九五”规划也预计2000年国内轿车销量可达130万至150万辆。谋求在华设立合资企业,一度成为跨国公司亚洲战略甚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争夺上海项目,通用和福特曾大搞政府公关;为拿到天津项目,丰田甘心花六年时间在华建立了29家零部件工厂。可是,由于居民收入、汽车消费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家庭轿车市场一直没有培育起来。去年,国内轿车销量仅63万辆,不及预测的一半。车型不佳、没有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很难走出亏损的阴影。这自然与跨国公司的预期收益大相径庭。

  其次,我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贸易领域,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合资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再次,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而造成的市场环境不尽如人意,政府干预过多,假冒伪劣、信用欺诈、不公平竞争屡禁不止,也让外商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评价打了折扣。

  此外,还有中外双方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在管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外商自身发展遇到难题等等,都可以成为外商撤资的理由。

  理性看待撤资,还要理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多数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都着眼于立足长远,不会计较一时之得失,但是市场问题、投资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外商就很可能会缩手缩脚,我们吸引外资的最终目的也难以达到。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企业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以培育市场为例,企业原本该唱主角,但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清除消费障碍、为开展消费信贷创造有利条件等,都需要政府的协助。规范企业行为,创建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政府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王政)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