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向竞争 中国汽车“五十而知天命”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6日 10:53  经济日报

  改革开放以前,除了原子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外,大概最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莫过于“我们自己能制造汽车了”。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共和国主席亲自题写厂名,造出的第一辆车命名曰“解放”,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

  也许这种“骄傲”情绪不该持续得太久,到1978年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突然发现我们的汽车工业竟比别人落后30年!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全国汽车产量只有区区14.9万辆,其中轿车仅2640辆,占1.7%。198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178.29万辆,其中载货车占了80%以上,载人大小客车总共加起来不过35万辆。

  “东风吹,展红旗,造出轿车送给毛主席”,红旗轿车最高年产只有200台,累计不过1500多台,包括后来建立的上海汽车厂,中国汽车压根儿没有把普通中国人坐轿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闭门造车”使我们从观念到技术,整个与现代汽车文明格格不入!“三十年一贯制”、“缺重少轻无轿车”,成了我们汽车工业的硬伤。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发话了:“汽车工业要有大的发展”。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批准一汽解放换型方案,并将其列入国家“六五”重点工程,彻底摘掉“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一个个合资公司接踵成立,中国汽车成为中国最开放的领域之一。“造卡车是小学水平,造轻型车是中学水平,造轿车是大学水平”,“大厂造小车,小厂造大车”,中国汽车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巧妙迂回地将“轿车进入家庭”的概念引入中国。1987年的北戴河会议决定,支持一汽、二汽、上海发展轿车,为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的争论做了最终裁决。

  由于差距太大而赶超心情太切,中国汽车恨不得一夜之间就能与跨国公司比肩而立。“一汽3万辆中高档起步,挡住进口”,“二汽建设30万辆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三分之二出口”。但是“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这条国际通行经验在中国却不服水土。基础太差的中国汽车企业要同时达到“高起点”和“大批量”,实在力不从心。引进的先进产品,照猫画虎的国产化也要干上十年八年,不得不眼瞅着它老化、落后,而价格总是高居不下。按照“经济规模”投入建设的两大轿车基地,差点成了投资“黑洞”,反倒是起步规模小、“首先搞好国产化”的上海大众“滚动发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率先达到了“经济规模”。

  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对汽车文明的向往,突然得以释放,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高起点”的产品,价格不菲,普通中国人积蓄30年才能买得起1辆市场上最便宜的轿车,只能望车兴叹。中国汽车业为“官”造车,和市场擦肩而过,失去了一次迅速做大的机遇。同时因为市场紧缺,诱发了最大一轮汽车投资热。“装上四个轮子就能卖钱”,三五个人敲敲打打便是一个“汽车厂”,江苏某县一下冒出了二十几个“汽车厂”。市场供需的严重失衡,导致中国汽车出现了严重的“散乱差小”。

  一面是巨大的国际落差,一面是自己的“散乱差小”,中国汽车心急如焚。中国汽车应依何种模式发展?“美国模式”,“日韩模式”,还是“巴西模式”?

  所谓“美国模式”就是自由竞争,所谓“日韩模式”就是垄断集权,而“巴西模式”确切地说只是一种结果,而不能算做一种模式。要么竞争,要么集权,没有第三条道路。日韩的“成功样板”就竖在家门口,而美国的竞争持续了100多年,孰优孰劣,一听就明白,能够急功近利,干吗还要绕远?!自由竞争必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企业两败俱伤,“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企业垮了不让管理者心疼?而精心计划,明确分工,避免竞争,锅完肚饱,岂不是理想中的“极乐世界”?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规定最大两家企业一汽、二汽的产品,一家往下走,搞轻型,一家往上走,搞重型,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竞争。后来又规划了“一重、两中、四轻型”、“三大三小两微”的轿车基地。各家不仅产品单一,排量也拉开距离,彼此之间绝不会发生“冲突”。

  然而尽管日韩模式备受推崇,竞争被描述得十分可怕与可憎,但是中国汽车发展的国内外背景与日韩差异太大,日韩的经验在中国就是行不通。日韩模式始终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中国汽车追求的集权发展,始终在纸上谈兵。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头管理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企业和地方总能在不同部门间找到空隙可钻。上不了“基建”就搞“技改”,“限额”以上的项目不获批准,就“划整为零”,分步投入,不然就加入一个集团,借船上路,在集团的大旗下干自己的营生,还可以用改装车目录搞“准轿车”。实在不行就先斩后奏,事后“深刻检讨”,再请得力的人帮忙说情,苦战总能过关。所以尽管年年都在重申“不再批准新的整车项目”,但《目录》还是越来越厚。就连所谓“三大三小两微”八个轿车基地,也是从“三家轿车厂”一步步退守的结果。待目录改为公告,有关部门更是睁一眼,闭一眼。

  不管说是无奈也好,是歪打正着也好,市场准入的松动,积极效果是使参与者增多,中国汽车真正的竞争开始了。特别是轿车领域,不仅价格一降再降,而且新车新款层出不穷,一个产品吃17年,桑塔纳一花独秀的局面终于画上了句号。从南往北数一数,今天中国实际到底有多少轿车厂?有多少轿车品牌?上海大众、上海通用、#{11神龙富康11}#、广州本田、海南马自达、东风日产、东南菱帅、安徽奇瑞、南京菲亚特、悦达起亚、浙江吉利、长安铃木、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北京吉普、天津夏利、沈阳华晨、一汽大众,还有哈飞、昌河、西安秦川、郑州日产、江淮瑞风、江铃陆风、柳州风行,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无法设想,如果今天市场仍然是桑塔纳、捷达、富康“老三样”的一统天下,由它们闲庭信步,没有这么多厂家参与竞争,轿车价格能这样快大幅度降下来吗?轿车能够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吗?市场能够出现所谓“井喷”局面吗?2002年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053万辆,比1980年增长了11倍,其中私人汽车969万辆,占总保有量的47.2%,不都是竞争带来的硕果吗?

  “五十而知天命”,虽然是晚了点,但中国汽车终于顺应了经济规律,走上了竞争发展之路。(作者:程远)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