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责、权、利都比较分明 聚焦奇瑞用人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3月31日 11:43  中国汽车报

  汽车人才的流动现象日益被人们关注。就在上周,又爆出原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孙勇加盟奇瑞担任销售公司总经理的新闻。如果说从一个汽车厂到另外一个汽车厂这种人才的横向流动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奇瑞把一个关乎到企业生死存亡的要职留给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销售经验的人,人们不禁由于费解而为其捏一把汗———奇瑞咋想的?孙勇能行吗?

  □本报记者贺北时

  孙勇:我信心百倍

  记者:你涉足汽车行业多少年了?

  孙勇:8年。有人可能对我不了解,提出了一些质疑,说这个人从来没卖过车,怎么会去卖车呢?我想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其实我在销售方面做过很多事。北京主要的经典的案例多数是我操刀做的。比如1997年奥拓的“1818”分期付款(首付18000元,余款18个月付清),都是我亲自做的;亚飞的分期付款是我亲自跟他们讲,在黑板上做演算看怎么能赚钱,从此以后郭总才开始做分期付款。包括现在的购车一条龙服务,当时在提出来时都是很新的观点。旧车以旧换新、分期付款加旧车置换、以租代售的创新绝大部分来源于我这个地方。

  北京北方汽车交易市场铺第一块砖我就在,中联汽车交易市场的第一次董事会我也参加了,专卖店的中联模式就是我创造的,应该说汽车销售的各个层面我都介入过。轿车进家庭,我当时理解包括几部分:出租、租赁、分期付款、旧车置换、一次性买车等。北京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我也介入过。我比较了解汽车市场,北京市未来5~10年汽车发展规划稿子是我看的,然后上报到北京市的办公会。应该说我觉得我比单纯地销售某一品牌的销售经理更能了解汽车市场的脉搏。

  记者:这次“风云系列”的想法肯定是您搞的?

  孙勇:那当然,每一个字都是我做的。一个星期就把它做出来了。

  奇瑞的“三部曲”我花的心血最多,从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场的选点儿,到销售策略的调整,很多都是我提出来的。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介入奇瑞销售策略的?

  孙勇:以前比较关心,介入是去年。当时我觉得奇瑞的制造方面比较不错,很多人才都是来源于国内大的汽车公司。但是在销售这一块比较弱,这么多好的产品要通过一个渠道流出去,如果不抓紧销售渠道的建设,很可能把很好的事业损失掉。所以当时我就和詹书记等人讲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我对市场非常清楚,在很多地方考察奇瑞的点儿,他们对我的思路和操作能力比较理解。他们也曾选了国内很多汽车厂的老总,因为在这中间也有很多人愿意去做这个职位,通过比较,怎么看都是我最合适。詹书记和尹总当了这么多年领导,应该说对识人用人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了的。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记者:谈一下您的经历?

  孙勇:我1986年到北京大学读情报学系,然后转到管理系,1990年毕业以后到北京市人大办公厅,后来又下到一个市场管理科干了一年多,再后来又到北京高尔夫集团下属的一个贸易公司,最后到新华社做汽车报道。我对营销学发生兴趣是在1988年,当时北京联合大学有一批博士、硕士搞了一个产品售后的培训学院(当时中国还没有产品营销学),我负责编教材,中外合一,非常系统。这个经历使我对销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销售是门艺术。而且按我的理解,中国目前的汽车销售竞争根本就不激烈,是坐店式销售,和保险业、家电业根本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所以营销服务的空间非常大,只要稍稍动动脑子,就能做得很好。

  记者:角色突然变化,心情有什么变化?

  孙勇:奇瑞经销商大会时,当时我以记者的身份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发言,他们都认识我了。所以我再给他们讲话就不陌生了,我知道应该和他们讲什么。这种角色的切换是一个渐进的方式。不了解我的人肯定说奇瑞在做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情,了解我的人会说太可怕了,可能觉得我太了解了吧。(笑)

  记者:觉得有压力吗?

  孙勇:奇瑞的每一个人都有压力,这种压力是空前的。

  记者:您这次从记者到总经理这种身份的变化给我们汽车圈的记者以很大的震动,大家都在想将来我们是否也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作为记者圈内改变身份的第一人,想对以前的同行说什么?

  孙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太一样,但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制订,不能盲目跟从。(围观记者哄堂大笑)

  记者:您觉得更适合记者工作还是现在的销售工作?

  孙勇:我觉得自己更适合现在的工作。

  记者:评价一下奇瑞的用人机制?

  孙勇:奇瑞的用人机制是国内比较好的一个。责、权、利都比较分明,不同于传统的一汽、二汽、上汽老的用人机制,也不同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国内的一些合资企业,它是一个国有控股的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公司。

  记者跳槽很正常

  韩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最近大家都在议论,因为学会里也有很多人认识孙勇。我觉得现在汽车工业在发展,各方面的人才肯定都要用,介入到汽车业的人也就多了。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时跑汽车的记者就那么几个,数都数得过来,可你看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个汽车版或汽车栏目。从汽车厂招人来说,我觉得记者的思想是很活跃的,记者接触的都是前沿的东西,观念比较新。从另外角度而言,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重制造,轻销售,可是从市场经济而言,销售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在的企业不都是两头大、中间小吗,两头一个是销售,一个是设计,中间的制造可能都分离出去了。所以现在企业都重视销售而导致竞争激烈的时候,汽车销售人才也就炙手可热了。记者由于职业的优势,平时做的销售方面的报道多了,可能久而久之,就进入了销售的角色。他在接触某家企业时,觉得其销售理念比较好,很容易就产生跃跃欲试的念头。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有人可能会说纸上谈兵和实际操作不是一回事。但有正确的观念,领一拨人干,就有可能成功。重视经验是我们以前的老观念,现在用人也说不上什么经验不经验的了。不信你看现在咱们的一些汽车厂的管理。我们北京的一些厂还是原来的观念,可你看一汽、上汽包括奇瑞,接受了新的观念,不是管得很好吗,都是理论的第一次实践。

  企业有没有发展,就看敢不敢用人才,企业一把手的胆量很重要。孙勇这个事儿在业内引起了不算小的波动,但有时波动也是好事。有人说孙勇这人胆子也够大的,就不想想万一没干好有没有退路可言。我认为没什么退路不退路的,能干就干,不能干,再换。回来干报纸,回不来就去别的行业。在企业的经历是最宝贵的,有了这些经历以后干什么不成?他可以自己干公司呀。这事儿千万不能局限在过去的老观念。

  奇瑞和孙勇胆子都够大的

  程远(《经济日报》高级记者):我看这个事情要分两部分说:一是记者下海;二是孙勇去奇瑞。

  应该说现在“串行”是很随便的一个事儿。虽然孙勇这次跳的幅度很大,但前面已经有徐刚官都不当了干企业的先例。也不能说企业和报纸的哪个门槛低、哪个门槛高,但肯定是从一个风险小的地方到一个风险大的地方。对于孙个人而言,肯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当然他年轻是个优势。从行业来说,我过去也写过一篇稿子,叫《记者是个好职业》,记者确实是个方便学习的职业,到任何一个企业去,人家都会毫无保留地和你讲最先进的东西,不会有害怕行业竞争的心理,而且讲得通俗易懂,比自己看书学习快得多。记者这个好职业就决定了其知识面比较广,从而使其下海挑选的范围也很广泛。所以我觉得记者做什么我都不吃惊。一个记者如果有心,他可以积累很多某个企业都不了解的事情。所以,记者跳到一个企业去,不奇怪。

  从孙勇个人来讲,可能由于没有这方面经历显得跨度太大。刚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很惊讶,同时也很佩服这两家,他们都很胆大。如果我要是奇瑞,决不敢聘一个没有销售经验的人。我要是孙勇,不敢去一个我从来没干过的职业负主要责任。如果对方给我一个排名最后的老总当的话,我会去;给我销售的老总,我不敢当。对孙来讲,这是个挑战,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但从孙以前的经历来看,他有经营的经验,他以前无论在政府还是新华社都是搞过经营的。从汽车销售来讲,他是陌生的,没卖过一辆车。但当了这么多年汽车记者,改变一下人生,也挺好的。如果这一跳他成功了,还可以继续跳,不一定搞销售了,可以搞别的。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营销可能比技术更重要。营销人才在中国是很缺的。记者的职业优势使其对市场的了解可能比单纯有企业背景的人更全面。所以奇瑞这样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当然我还不知道他的合同是怎么签的,有没有试用期。另外,他还有副总经理,还有好多手下的人,毕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对于一个公司,一旦某种东西已形成体系,一个人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正常运行。如果孙对这件事不是很懂他又很聪明的话,他会让其先正常运行,在运行当中发现问题,然后再施加他的影响。如果不聪明的话,也有可能指挥错了。但是这种人不一定是从媒体出来的,从企业出来把一个企业弄乱了的也有。

  去年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过了一个好年。但并不是所有的汽车销售老总都是优秀的老总,汽车销量增长是个挡不住的大趋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个人努力以外,确实存在大环境因素。下一步环境的变化,对他们来说就是个考验。奇瑞可能想利用这个环境做得更好吧,他们可能认为孙勇手里面的资源比较多。

  我不会聘没有经验的销售老总

  郑韶辉(吉利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我对奇瑞人力资源的架构本身不是很了解,我们又都是同行,不太方便发表评论。但是我听说奇瑞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较高,而且利益捆绑得很好,都是有期权的。另外他们管理当中厉行节约那一点也很符合我们吉利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

  我只能从我们吉利人力资源这一块来谈。如果我选人,肯定不会选一个从媒体出来的。我们找人的原则一是要看他的工作动力,为什么会到吉利来,二是看他的工作能力,这点最重要,包括行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厉行节约、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我们很注重经验。虽然有人说汽车业与家电等行业相比,属于竞争比较平缓的行业,但是这个行业也比较特殊,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非同业人员不能很快地把握这种规律。

  如果我们聘销售经理,首先要看他的领导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然后就是他以前的从业经验。我最不喜欢那些在理论上侃侃而谈的人,只要学过MBA,谁都能把那些东西说得头头是道。过去的经验很重要,知道他在过去的突发情况下是怎么反应的,我才有可能知道,今后遇到突发情况,他有无处理的能力。

  做销售要懂市场,同时也要有一些研发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需求,指导需求在最大限度内得到实现。产品的自身魅力很重要,卖车并不能完全靠广告。广告重要,软文也重要,但他们只能把消费者引到待卖的汽车面前,真正决定消费者买不买的是口碑,已经买了车的人是最好的推销员。

(编辑:李良)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