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经贸委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五”规划提出的汽车产量290万辆的目标,达到348万辆。在昨天举行的瑞银华宝第三届大中华周年研讨会上,专家乐观估计,未来2-3年汽车业将持续“井喷”,其中今年的整体涨幅可能达到20%左右。同时,业内人士对国内汽车企业的前景表示了乐观,认为到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将迎头赶上世界汽车工业步伐。
进入新一轮“井喷”
“中国汽车业可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瑞银华宝亚洲有限公司董事吴海锋说,“去年的‘井喷’就是个好兆头。”
“1990年到1995年是中国汽车业的一波大行情,其间汽车销量从51.4万辆增加到145.3万辆,复合增长率高达23%(相当于每年都增长23%)。”吴海锋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1992年的增长率甚至高达49%。”
不过,在随后的5年里,汽车业进入一个“回落盘整期”。复合增长率锐减至7%,其中1998年的增长率只有可怜的3%。
在2000年和2001年销量维持13%左右的增长率之后,2002年中国汽车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5%,其中轿车的增长率更是高达55%。“去年的‘井喷’可能是新一波行情的开始,”吴海锋对汽车业的前景很乐观,“估计在未来的2-3年内汽车业还将处于一个上升期。”
购买力推动车市发展
根据入世承诺,汽车关税、消费税将不断下降;伴随外资进入,金融服务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贷款将更加便捷。
这些利好因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车市的发展,但真正的“发动机”无疑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统计显示,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2000美元。
“人均GDP2000美元对汽车业来讲是一个关键水平,”吴海锋分析说,“此后将迅速爬升至一个很高的水平,然后再恢复平稳增长的态势,整个过程就像一个钟罩。”
国内企业前景乐观
尽管有人认为国内汽车业前景堪忧,吴海锋却表示了乐观。
吴海锋认为,中外资企业的竞争无外乎两个方面:价格和原材料。国内企业都不会落下风。
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2006年汽车的关税将降至25%。也就是说,相对进口车来讲,国产车仍有25%的价格优势。
在原材料方面,由于市场对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企业的产量也会随之扩大,规模效应将导致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同时,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竞争能力非常强。
“预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工业将迎头赶上世界汽车工业步伐。”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同样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