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召开前后,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再一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自从中国叩响世贸组织的大门,“民族汽车工业”就一直是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尽管议论的热度时高时低,但始终不绝于耳。外国汽车公司要进来,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很弱小,巨大的差距明摆着,谁能不着急?
留心一下媒体报道会发现,坚持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人中,老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居多,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发表呼吁,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们的观点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和接受。而企业的实职领导人,几乎都是主张“与国际汽车融合”的,他们的原则是“多做少说”,因此,两种观点少有正面交锋,但后一种主张实际成为主流。
与企业的实职领导接触,感到他们最关心的是产品的市场表现,最为忧虑的是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对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渴望。一句话,他们更追求企业的实际利益,虽然在无奈中有种不甘心,但是愿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是否因为他们肩上的担子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更现实一点。
而坚持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人,一般来讲肩上没有实质性的经营压力,他们对未来的担心胜过眼前,他们不愿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得到的太少”,“只能卖苦力”,主张“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主的开发能力”,但是也一再表明“要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甚至“不排除与外国公司合资”,他们解释说“自主并不是什么都要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
这里有一个问题,外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外商更不是傻子,他们为什么要与你合资?为什么让你利用他的资源?是不是真的如他们表白的那样,就是来“帮助中国发展汽车工业”?天下有没有白吃的午餐,无利可图,谁肯早起?我们想利用国际资源,是不是也得拿出自己的资源,准备让人家利用我们?想办法让他们进来,并且留下来发展,让他们感到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在目前这种实力极其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不卖苦力行不行?我们不融入国际汽车市场,一厢情愿地只是纯粹利用外资,发展我们“自主的民族汽车工业”,人家干不干?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这是总结了过去30年教训的经验。20多年来,国家制定了那么多政策、法规以至法律,保护外商利益,目的就是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开放。有些地方和行业,还制定了对外商投资更加优惠的政策。实事求是地说,与大多数其他行业相比,中国汽车工业的对外开放,要谨慎得多,严格得多。国外汽车企业不能在中国建立独资整车企业,合资企业中外方股比不能超过50%,在入世承诺中,我们也没有放弃这个立场。应该说国家对汽车工业的保护,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想想看,世界上那些鼎鼎有名的大汽车公司,为了进入中国,一、二号人物,谁不朝中国跑四五趟,甚至十几趟?
认为我们在低端产品上拥有优势,可以“自主”发展的看法,仍然值得商榷。且不说我们不可能长期在环境、节能、安全方面,为它们付出高昂的代价,仅仅讲市场的发展,它们也已经走过了鼎盛时期,显现出衰落景象。农用车企业普遍举步维艰,倒闭破产的不是一家两家,稍有实力的纷纷改换门庭,向汽车靠拢。微型车走过了前一段引进、仿制阶段的辉煌后,都在大搞“升级换代”。而这种“升级换代”又都为自己力所不及,长安、昌河、哈飞、柳微,无一不是在“寻求与外资扩大合作”。而不这样做的企业,都已在市场上渐渐消失。至于说卡车方面具有优势,真正从事卡车生产制造的人却并不这样认为。东风公司的副总经理童东城多次发表谈话,认为我国卡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比轿车更大,他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国外二手车的冲击,正是基于如此考虑,一汽、东风都在积极推进与国外的合资合作。
龙永图同志最近在一次讲话中说,分析“入世”的影响,不仅要看到对一个行业的影响,还要看到这个行业开放对全局的影响,不仅要看到对生产者的影响,还要看到对消费者的影响。不摆脱只从生产者的角度,而不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只能颠倒利弊关系。这值得我们参考。(作者:程远)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