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6月份看了一个上海车展,12月份又看了一个上海车展,前后两个车展,感受明显不同。
6月份车展,是“中国车展”,大街上能见到的车,在展馆内都能见到,大街上见不到的车,展馆内也就见不到了。好多外国公司,譬如说宝马,向来就不参加上海车展;有些外国公司本来是要参展的,听说12月份还有一个,怕折腾,索性也不来了。结果是,标明“国 际车展”的一个展览,成了一个十足的“中国车展”。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国内的商用车、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就像每届北京车展一样,商用车企业在展馆外占据了好大的地盘,零部件企业占据了好几个展区,给人的感觉是:将军没有,小兵不少。主办方虽然没有招来国际大腕,但在国内还是很有“号召力”。
12月份车展,以“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车展”为口号,结果是:奔驰来了,宝马来了,大众来了,丰田、菲亚特也来了,观众可一睹跨国大腕的风采,一些在国外车展上刚刚推出的车型,也可以在本届车展上见到。但遗憾的是,本土的企业和产品却少了踪影。看车展的人似乎都有一个感受:大腕们基本上都来了,车展规模却没有想像的大,不知原因何在。实际上,个中原因就在于缺少了国内的中小型企业。总体上看,本届车展,国内的商用车、零部件企业少有露面。轿车方面,天汽、上海通用、奇瑞也没有来。这就说明,车展主办方在中国市场,还没有获得广泛认同。
汽车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汽车展也应该是全球性的展览,缺少全球顶级品牌的车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车展;但中国市场这么大,市场多样化、产品多样化也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的本土企业也应该有一个展示产品、交流信息的平台。在加入WTO的这样一个新形势下,这种展示和交流更不应该是本土企业或者是跨国企业唱“独角戏”,而应该是双方地“同台演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车展业既要全球化,也要本土化,全球化本土化一个都不能少,就像中国汽车业、中国经济一样。(一桐)
《中国汽车报》(2001年12月12日第一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