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和着3月的旋律,汽车市场也悄然预热。
关于汽车市场的宏观面依然看好。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报告说,启动市场、扩大消费是增加有效需求的关键环节。改革福利型消费体制,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继续清理和取消用电、买房、通信和购车等方面抑制消费的规定。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发展信贷消费……大力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加强城乡水、电、路、通信等基
础设施建设,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环境。
微观层面上,厂家一个接一个地召开营销大会,出台商务新政策;商家举办的展览会、展销会“此起彼伏”;想买车的人跑市场、问性能、等降价……
启动车市,少不了造势。一南一北两个车展最引人注目:北京的“经济型轿车”展,商场、车市、展览馆,处处有展;上海的“名车”展,中外靓车摆到了繁华的商业街上。前者明显是要你掏腰包,后者则重在培育市场。真正有厂家参加的展览,是20日在上海同时开幕的两个汽车展览会。其中一个虽号称“全球客车顶级展览会”,但远不如同一时间、同一个场地举办的内衣展火爆。
老总们也成了卖点,奇瑞的老总在报纸、电视台频频亮相;16日,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刚刚在广州买下广州足球队,第二天就赶到北京庆贺40天卖出100辆汽车。
巡游一下成了时髦。上海通用开头,捷克斯柯达跟进;德国宝马也于30日从广州“开巡”。可惜的是,捷克斯柯达带来的都是1.6升以上车型,否则以2万多马克(相当与8万多元人民币)的1.4升“法比亚”轿车,会让国人真正知道————什么样的车才是经济型。
有消息说,不晚于5月1日,包括直辖市、省会及其他重点城市在内的47个大中城市,将对化油器汽车说“不”!但是,大多数汽车厂家搞不清楚政策出自哪一个部门,具体规定又是怎样,导致企业的生产组织难以进行。目前,电信调价等都有听证会制度,怎样提高汽车政策或法规出台的透明度,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车价终于开始降了,是清理库存积压也好,是淘汰落伍车型也罢,不管以什么借口,从3月1日,奥拓降价开始,到夏利、到富康,通通降价,少的几千元,多的过万。
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车之月评认为,当前汽车市场上某些心浮气躁的行为应当警惕,在激烈的竞争中,还是要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
一曰,心高气盛,不切实际。这点从中高档轿车今年的排产计划最为明显,上海大众帕萨特6万辆、广州本田雅阁5万辆,两家的产量就已接近去年全部中高档轿车的产量,若加上上海通用别克3万辆、一汽大众奥迪2.5万辆、一汽红旗1—2万辆,东风风神蓝鸟约1万辆,沈阳中华也要上市,总量会增长50%以上。去年,中高档轿车占全部轿车市场的20%,已经非常高了。今年的增量能否装下众厂家的胃口?难说!
二曰,急功近利,乱了章法。车市里,没上《目录》、上不上得了牌还未知的车,比其他车炒得火爆;没上市的车比上市的车嚷得还凶;不降价的比降价的更着急————上海大众关于桑塔纳价格的“澄清”,一不留神“抖出”两个数据:从90年代初到现在,普桑的价格降低30%;与同排量的轿车相比,普桑的价格只贵15%。解释的结果,再一次增加了人们的疑问:差不多十年了,为什么只降30%?一款20年前的老车型,为什么要比目前同排量的轿车贵15%?再问深点,上海大众一年几十个亿的利润怎么解释?
三曰,煮豆燃萁,相煎何急。汽车厂家之间不仅开打价格战,而且还要大打 “口水战”。在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谈话节目中,一南一北,两个厂家的代表,原本是讨论汽车进入家庭的话题,却为产品到底应该先造势,还是先上市互相攻讦。先出车也好,先造势也罢,完全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何必吵到电视上,浮躁心态可见一斑。(本报评论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