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财富8/9月期刊选出中国最受赞赏的外资企业,在最可靠的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的名单上,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名列第一,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名列第六。
庞大的战略计划
2000年5月,上海大众德方副总经理兼商务执行经理曼弗雷德.海因彻在一次记者访谈中指出,虽然在过去几年内,上海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从60%降到当时的40%,但是他认为,这个市场格局已经接近较合理的水平。大众在中国的根扎得很深,超过别的任何竞争者,新来者若想分庭抗礼,可能颇费时日。
2001年2月,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亚太销售总裁沃夫冈.格里热在北京宣布,在两年内,一汽大众的奥迪A6、捷达、跑乐;上海大众的帕萨特、桑塔纳、波罗六个系列产品将覆盖国内大部分的顾客需求,提供10万到40万元的各种轿车。
尽管在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的眼中,大众在中国的上述战略调整姗姗来迟,但是作为国内轿车行业的老大,大众的这番动作将使中国轿车行业的面目焕然一新,这个影响力是其竞争对手包括通用、本田、丰田等目前所无法比拟的。
具体到产品战略,沃夫冈.格里热表示,大众奥迪A6已成为中国高级车辆之首,去年销售1.7万辆,今年预计销售在2万辆以上。帕萨特也在六个月内销出3万辆,今年计划6万辆以上。在未来市场,捷达、桑塔纳将继续存在,但大众将在战略上对两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更新和换代。今年将在长春生产大众“跑乐”(Bora),以填补高档系列和紧凑型轿车之间的空白。明年将在上海生产新一代两厢“波罗”(Polo),这意味着大众将与世界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新车。2003年,三厢“波罗”轿车也将上市。
由此,除了大众,也还没有其它厂家能够说出防止别的合资企业插进中国市场的豪言壮语。
在今后的几年里,大众汽车公司将为此在中国投资30亿德国马克,相当于130亿人民币,用于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设备的更新以及扩大生产能力。
并且,除了大众,目前也没有其它任何国外生产厂家能够使中国的两大轿车制造厂一汽和上汽走向合作。而这种合作在轿车市场还处与起步阶段的中国,对于制造厂的生存来说,意义重大。
降低成本之路
在未来的五六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开放的进程加快,国内合资厂将面临进口轿车的严峻挑战,而竞争的核心,仍然将是产品的价格,这从内陆的消费者对香港市场上的轿车车种与车价无限羡慕可见一斑。而国内的轿车价格高昂除了税费方面的因素以外,就是零部件的成本。按照大众汽车集团亚太区副总裁雅各比的计算,现在两个合资企业在国内采购的零部件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约30%。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中国的零部件厂家的发展滞后,二是目前中国的轿车市场容量有限,产品单位成本过高。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集团将南、北两个合资企业在主要零部件如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的这项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同时还计划使两个合资企业进入集团的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此外,大众还提出扶植一些有竞争力的零部件配套厂家,争取将他们纳入集团的全球采购系统,使他们的产品能够出口,从而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整车生产成本,抵御伴随中国轿车市场逐渐融入国际市场而来的竞争压力。
优势继续保持
而大众引以为豪的奥迪产品的销售工作则一直十分顺利。经过严格挑选的三位一体经销店全部达到了奥迪的全球标准,为奥迪的销售工作以及奥迪品牌的树立奠定了基础。在价格上、在售后服务上,其它高档轿车品牌奔驰、宝马都难与之抗衡。
大众全面调整在中国的战略,一方面将巩固其在中国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竞争对手的加入推动了大众的战略部署。虽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生产厂家能够撼动大众的地位,但在不同领域,大众正受到不同厂家越来越强劲的挑战。以中高档轿车为例,如果上海大众的帕萨特能够提早上市,那么广州本田的日子可能就没那么轻松,现在,通过两年的发展,广州本田的年产量已经扩大到5万辆,并且即将推出3.0排量的产品,直接对大众的大排量产品造成威胁。在家庭轿车项目上,大众反而没有那么焦急,与许多国外厂家一样,大众认为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进程起码要到5年后才形成规模,那么在两年内推出相应车型为时不晚,并且这一领域也是大众的强项,届时丰田将成为大众的主要对手。而在中国同样投掷了巨额资金的通用,在战略布局上气势直逼大众,但是这个排在世界汽车行业首位的公司在中国却备受争议,它的产品战略在今年将受到考验。
与其它的合资厂家一样,大众同样必须在目前市场狭小、必须遵守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汽车零部件厂家分散的前提下,解决成本问题。此外,大众必须面对合作伙伴上汽结盟竞争对手通用的事实,这一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大众的步伐。
就如上海大众德方副总经理兼商务执行经理曼弗雷德.海因彻所说,事情一直都挺顺当的,突然间你就得如履薄冰,非常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