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降价是争取市场份额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市场上几乎所有“家庭轿车”的售价一降再降。但近日从上海各大销售商和汽车制造厂的年会上透露的信息却表明,现在车市中一些厂商的“降价”行为,大部分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甚至“降价也降质量”。
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轿车利润仍高,一些地方小厂仓促上阵,原先制造轻卡、皮卡,制造农用车甚至摩托车的厂家都组织生产轿车。他们不能组织有效的规模生产,必然使产品成本增高。一旦面临同行业价格挑战,就只能在“巧”上做文章,用牺牲质量的办法来降低成本。其手法无外有三:
标准零部件变成选装件。在一家“家庭轿车”生产企业的年会上,提出了半年内降价总额达到1.4万元的目标,占其原始售价的17%。将降价前后车辆的基本配置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原本带电热丝的去雾玻璃变成了普通玻璃;后车窗上的刮雨器、仪表盘里的发动机转速表被取消;车门旁边的装饰条和车内自动天线不再有;中央门锁、电动窗、内置式油箱开关、后行李箱开关更是无影无踪。这些原配件现在成了“选装件”,购车者想要买全,所花的钱比降价前一分也不少。
零部件偷梁换柱。据介绍,有几家较著名的汽车生产厂对外宣称采用进口发动机,马力如何强劲,面世之初也确能说到做到,可一旦同行的价格挑战让他们难于应付,就会更换总成核心部件,如有的厂家实行降价后将原先的进口发动机换成国产发动机。外表没有区别,可实际质量上却相差悬殊。这种降价车发动机噪音极响,车体变得单薄,密封性能大不如前,动力性能更比原来大打折扣;还有的厂家,不仅更换了发动机,甚至将启动马达、电瓶、空调全部换成“进口替代产品”。如此更换核心部件,必然导致车辆维修率上升和使用寿命缩短。
一些微型面包车由于售价已经很低廉,根本没有高质量部件可更换,他们要降价就会选择另一种途径:在小配件上偷工减料。根据各销售网点反馈的信息,有的厂家更换所有的车灯,从灯罩到内置,从反光片到电路连接器,全部换上质量低劣的廉价产品;或是换掉车内整套电路开关;或是调换车辆上的所有玻璃;有的索性将车辆内饰如座椅套、坐垫内衬、车身内装饰板以及地胶等全部换掉。这样,一台原本售价在4万元左右的微型车,现在价格就可全部缩进3万元以内。这些厂家在偷工减料的同时往往还做一些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小改进来迷惑消费者:比如提高一点舒适性,装上高靠背座椅;或者就简单地在小装饰品造型、车辆颜色上下点功夫,以此来推出新的“卖点”。
推出新车型遮盖质量缺陷。国外公司每年都在不断推出新车型,但车辆的生产平台、性能结构、外观造型和原有产品都截然不同,售价当然也就自成体系。而国内市场上的情形却是,同一外形,同一型号,减一点部件就是一种新车型。这样仅有内部配件发生细微变化的“新车型”,各公司少则推出四五种,多则不下十余种,尤以面包车和多功能车为最,整个产品的质量有逐级下探的趋势。南方有两家企业,一家将原来售价在14万元左右的车型从发动机开始到各个细微小配件全部国产化,而且其中很多都粗制滥造,对外却宣称推出“新款经济型”,价格在10万元上下。另一家生产厂商7座、8座两款面包车原售价14万元,尼桑发动机换成国产发动机之后也推出了“经济型”新车,售价更是大跌5万元之巨。在这两家企业的专营销售公司,销售反馈表上的问题非常多,如底盘漏油、车门关不紧、离合器排挡过紧甚至错位、载重时动力极差、刹车发软等。
专家认为,经济型家用车刚刚兴起,厂家不要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用降低质量换取降价,不仅砸了牌子,市场也会立刻还以颜色。同时也要提醒消费者,购车时要仔细分辨厂商降价的真伪,细致比较降价前后车辆的各项性能,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刘心语)
《市场报》(2001年03月15日第二版)
所属专题:3.15汽车维权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