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仅仅过了2个多月,汽车市场价格战的硝烟就再度燃起。
从5、6万元的微型车到10多万元的中档车,一系列、一连串的降价行为让许多厂家感到一种不寒之栗,这种感觉不亚于电影《夺命狂呼》带来的惊恐。厂家所担心的,无疑就是连番降价带来的市场负面影响,因为买涨不买跌已经成为国内商家最为担心的一种市场心理。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有迹象表明,刚刚有所好转的车市又开始受到新一轮持币待购的不利影响。这种影响虽然不一定比得上去年车市所遭遇的彻骨之寒,然而对于中国家庭轿车市场的启动,却依然会起到明显的负面作用。
性能价格比不合理的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把它调整到合理的水平,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企业来说,当然都是一件好事。合理的性能价格比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能够促进厂家的销售。然而目前市场的价格战是否真的能够起到拉动市场的作用,又是否对所有的厂家都起到妙手回春的功效呢?
我们留意到,除了一批化油器车在禁令下达之后纷纷“逃命”之外,个别厂家进行了结构性的价格调整之外,许多的降价行为还流于简单。其中有不少是经销商为了处理积压商品而大打降价旗号,也不乏有一些厂家无奈之下采取的换汤不换药的假降价。比如说,价格下来了,配置也下来了。而如果要恢复到原来的配置,还得再掏腰包。对于这样一种“降价行动”,普通的消费者在一开始是没有什么能力鉴别的。虽说这种行为是企业迫于市场压力做出的无奈之举,但对市场的伤害却是很大的,对企业本身的伤害也必将最终体现出来。市场正在告诉厂家,应当怎样正确认识目前国内家庭轿车市场的真正容量,又应当以怎样的产品价格、质量及综合性能入市。对于许多头脑发热上汽车的厂家来说,今后一两年内的市场表现将是很好的一本教材。
汽车厂家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降价不是启动市场唯一方法,也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手段。这样的表达是相当在情在理的。然而事实情况是,大部分厂家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却无法祭出更多的法宝。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厂家在体制上、观念上都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当然我们必须指出,在形形色色的降价之中,也不乏一些的确降低了价格,而又提高了性能价格比的厂家行为。而除了会打价格牌之外,最近一些汽车产业内的新动向也值得我们加以留意:华晨公司的资本运作、奇瑞对上汽的主动“求婚”,神龙公司与国际汽车租赁业巨头的积极主动接触,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将目光跳出价格这一小圈子之外,进一步开拓发展汽车产业的全新思路。值得再次提出的是,一些厂家动起来了,一些厂家还无动于衷,而启动消费的关键———政策,还没有真正的转变动作。这无论对于中国人的家庭汽车梦来说,还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
所属专题:2001汽车降价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