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市场营销>正文

胡茂元的国际化哲学(4)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01月21日 12:00   《中国商人.汽车人》  陈瑶 字号:

    自我的力量

  按照营销专家的观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现阶段的第一要务,是突破产品关,包括性能品质与产品阵容,至于品牌,现在来谈还为时过早。但上汽,却是一个例外。2012年4月,上汽进行了一场宣誓。以“首席行政座驾”之名发布的上汽荣威950,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由中国自主打造的B+级别中高级轿车、上汽全新第二代产品的旗舰车型,正式揭开了上汽全新第二代产品投放的序幕。

  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胡茂元这样总结荣威950的意义:“这是体现上汽先进制造水平的代表之作,是展示上汽自主研发能力的旗舰产品;它的发布标志着上汽自主品牌建设进入了‘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品牌份量’ 三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不过,有关 荣 威950的争论,随即在网上展开。18.89万至31.99万元的售价,高端商务人士的定位,“有信仰的车”之说,批判者不屑。如此高的价位又无足够的品牌号召,何以能吸引精英人群?而一个中国的自主品牌,又何以承担信仰? 在一个被普遍认为缺乏信仰的国度,这个严肃而又略嫌奢侈的词汇,由一个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一部汽车商品,荣威950提出。是太过理想,还是太过现实?这已经不重要。于胡茂元以及上汽而言,若对做品牌没有追求,那么做自主事业没有意义。

  新阶段,自然需要新的内生力。在企业内部,销量与品牌,是上汽自主事业并重的两项指标。 既然硬件能力已经具备,那么品牌作为软实力,必须同步提上日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SUV市场的火爆,2012年还在延续。 微增长时代, 进口 、 合资 、自主, 三股力量进入, 一片厮杀。上汽首款中高端SUV 荣威W5,属其中一员。不过,不同于诸多同行,荣威W5并不充当销量的冲锋者。

  互联网上,百度关键词“荣威W5,丈量”,搜索结果高达4390个。一场“丈量边关”的活动,荣威W5自2011年启动以来,在2012年达到了高潮,从活动招募到活动亲历再到收官,用户的口碑急速上升。临近年底,各大媒体的评选活动中 , 纷纷将 “ 上汽荣威5,丈量边关”列为年度最佳营销案例之一。

  如果仅为销量,上汽完全有更多的办法来实现,而不需要推出荣威W5、荣威950这样的车型,也无需在营销上投入如此之多 ,因为有关这两款产品的定价 , 还是有很多网友认为 “偏高” 。 一直以来,自主品牌与跨国品牌的比拼,最大的落差就在于品牌的溢价能力,即使某些产品,自主并不输于同级别合资产品,甚至某些指标还高出了后者,但价格,却始终被压迫在后者之下。

  正如上汽人的说法:“自主品牌,欠缺的是一款好的产品 ,一个‘ 器 ’,一款中高档车型来承载这些年来的进步和飞跃,并呈现给大众。 950 , 就是当前所有自主品牌中 , 最合适的。 ”

  从“第二代产品” 的旗舰车型——荣威950, 到荣威品牌首款换代车型——荣威550新款,以及MG品牌从A+级车、A级车到A0级车的完全覆盖,上汽集团至此拥有了双品牌的全产品阵容系列。而在未来的2到3年内 ,还将陆续推出多款第二代产品。

  虽然从销量上来看,上汽自主品牌并不占优势,但是,在用户的口碑以及品牌美誉度来看,却是对上汽这几年自主事业的最大惊喜。

  “销量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上汽自主品牌也把销量看得很重,但要衡量权重。销量固然重要,但要坚持 做品牌,必须要有牺牲,上汽荣威和MG虽然在销量上并不出众,但在品牌塑造上获得了一定成功,这一点在利润率上得以体现,这也是我们付出得到的回报。”面对媒体关于销量的提问,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也如此作答。

  如何看待一个企业的“业绩”?企业领导人决定了这个词的定义。如果仅仅注重短期的、单项的现实利益( 比如销量 ) ,那就不是胡茂元的管理风格了 。 按照他的想法,上汽自主事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形象,而做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势必也会有一定的牺牲。

  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比拼的是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近年来,上汽的主要企业战略几乎都围绕着自主创新展开。彼时对“起步高端”的嘲笑和冷漠,在2012年得到了最彻底的颠覆。其间,也摔过跟头。产品更新换代以及后续产品的推出滞后,上汽的自主体系曾出现过短暂的断层,直到现在,一个强大的全产品阵容开始出现, 看上去 ,很是丰满。

  “全产品阵容 ,需要标准化流程,包括质量、采购、实验等等,不同级别的车,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否则产品只能是一个概念。”某业内人士,对于今天的上汽,如此评价。

  今天,当上汽迅速为自主品牌赋予了数字化、车联网等全新概念,给予了新的品牌注脚——科技荣威,个性MG时,还有多少中国用户是冲着当年的“MG”名号去购买现在的荣威与MG产品呢?

  来自权威中立第三方的数据表明,上汽自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包括溢价能力已经超过了部分的合资品牌,有了较高的品牌溢价能力。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陈志鑫就很自信地说过:“完全一样的车,因为不同的品牌,挂不同的车标,别人卖10万,我可以卖11万。”在胡茂元的自主布局中,以荣威、MG为核心的自主乘用车企业,已初步建成了上海主导,上海、南京和英国三地联动的自主开发体系,持续推动传统车型的五平台、22个整车项目、13个动力总成项目 的研发工作。而上汽技术中心正在对二期平面布局规划进行优化,总投资44亿元人民币的技术中心将于2013年竣工。

  据悉,上汽的研发部门是“多国部队”,包括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澳大利亚人、新加坡人,其中光是开发发动机的工程师就有500个。

  不过,有别于其他车企的自主规划,在提出“强化自主品牌”的同时,上汽将“本土化研发”放在了同等的位置。在合资企业遍布的中国车市,外方资源究竟如何有效借用来强化自身,这本就是一个时代性话题。而从目前来看,相比于国内同行,上汽与合资伙伴的关系,无疑是最为深入,也互为信任。因为双方的合作已经从整车深入到核心技术领域,上汽之于通用、大众,成为其中国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伙伴。

  “通过合作弥补 自 己的不足, 学习技术为我所用”,这是胡茂元为上汽敲定的长期战略,因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一个重要趋势。至于与外方的一切战略合作, 上汽从来都不会有所隐瞒,自主的关键, 在于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它并非如某些企业那般,要么依然充当外方在华的加工厂,要么羞于向外界告知自主技术源于向外方购买。

  上汽自主研发能力的积累, 很大程度都源于对外方产品的本土化改进。而在十多年的合资道路上,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本土改进贡献 颇多的泛亚技术中心、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均成长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研发机构,二者通 过与外方的联合开发,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更加切合中国用户的需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合资企业的两大研发机构,无论是人才培养、研发能力以及全球资源的共享上,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哺上汽未来自主战略。

  也正是源于合资企业 “造 血” 功能的强大,让 通用、大众等跨国巨头对上汽刮目相看,它们将上汽视为重要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各取所需,优势互补,而不仅仅是在华的产品贩卖商。

  两个月前,当大众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全球首发全新桑塔纳时 ,胡茂元上台演讲 ,他的身份 ,既是大众中方合作伙伴的最高管理者 ,同时也是桑塔纳20年中国传奇的推动者与亲历者。演讲结束,台下一片掌声。对于骄傲的大众来说,若没有当年中方坚持的国产化工作,就没有桑塔纳的传奇;如今,全新桑塔纳有望再续传奇 ,同样也是对胡茂元、 对上汽的致敬。

  无论是自主事业的推进,还是与外方合作的本土研发,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 ,胡茂元只有一个想法 , 那就是要让上汽拥有独立且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并以此证明 自己。

  正如上汽某高层直言不讳:“我认为上汽已经不单单是自主品牌,而且还是国际品牌。”

  新能源在路上

  2012年4月23日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汽展台迎来了两位重量级观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二人足足停留了10多分钟。在这个全球革新工业技术产品和自动化技术最主要的展示平台上,默克尔一直盯着上汽的一辆展车。

  当听说这辆荣威E50纯电动车,是中国首款在纯电动车平台上打造出的量产车型后,她有些吃惊,甚至向胡茂元打听价格。由于商业机密 , 她并没有得到答案。

  默克尔的吃惊, 有其原因。 汽车驱动电力化,是世界性课题,即使在全球范围内,量产电动车也仅是少数,这由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对全产业链条的掌握力所决定。一个中国的自主车企,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半 年后,就是 这 款在大洋 彼 岸引发关注的荣威E50纯电动车, 终于正式上市,迄今已收 到了几百张定单。

  这是一款满足消费者、制作、售后各个方面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 通过各个指标的对标,已与 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国外品牌电动车在质量上并驾齐驱,上汽新能源事业由此进入到实质的产业化阶段。

  有人甚至将该款车的出世,誉为是“中国汽车新能源产业的希望”。因为在荣威E50之前,国内所有的电动车都是在传统车平台上改装的,但E50却是从零开始,全新研发。

  据悉,由于纯电动汽车没有类似燃油车的标准供应商体系,如果不靠改装和搭载,要造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车,每个零部件都要亲历亲为 , 3年内 , E50完成了480项安全性、耐久性等试验,如今其安全性已经达到比传统燃油车更高的水准。

  至此,胡茂元与世界接轨的梦想,更加接近。他完成了之前自己立下的军令状:“2010年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上市,2012年插电式强混轿车,纯电动轿车上市。” 在荣威E50纯电动推出前,上汽已经推出了荣威750中混产品,随后,550强混车型也将最快于2012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当中国汽车新能源热潮愈演愈烈,企业口号的意义远大于实际内容时,但上汽在2010年时就被相关证券机构评为“有望成为较早完成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国内领先企业”。 如今 , 荣威E50的推出 , 证实了这样的判断。

  在已经确定的 “十二五规划” 中 , 胡茂元要求: “ 上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要达到20%左右,从技术与规模上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高点。”如何才能占据制高点?这20%目标,基本与上汽传统产品在国内市场 占有率保持同步。

  很大程度上,胡茂元毫不遮掩的自信,来自于别家难以企及的产业链。因为上汽能够实现新能源产业化的重要保障, 是电机、电控 、电池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做产品容易 ,现在已经过了做产品的年代,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掌握整个产业链。”上汽某人士这样说。

  不过,也有观点对这种全产业链模式提出质疑。“做完整的产业链不容易,上汽怎么保证有这么多的专业人才储备,这是一个大问题。”

  对于善于运用全球资源的胡茂元而言 ,这其实并不算一个问题。由于能源是整个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难关,他多次强调:“从长远来看,国际合作是必然趋势。你必须要懂得如何跟优秀的伙伴合作,这样才能收获合作成效的最大化。 ”

  早在2009年年初 , 上汽为发展电控 、电池、电驱动“三电”核心技术,专门成立了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研发。

  2009年年底,又与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技术领先企业A123公司合资成立了捷新公司,双方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并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售后服务。A123公司不仅在电池系统领域技术领先,且是通用汽车宝马汽车的电池供应商。

  众所周知 ,电动车之所以难以产业化,电池技术是关键的难点之一。当某些企业还在为新能源整车制造概念,或者购买电机时,上汽已经实现了中国汽车界的首次跨行业联盟,而整车集团与专业电池制造商的合作早已是国际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燃料电池车的开发算是 难度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牌”燃料电池车是在荣威车型上搭载最先进的氢能源动力技术,动力系统、车身、底盘、电子系统和热管理系统,以及整车试制,都由上汽独立完成。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汽承担了园区内逾千辆新能源车的研发、制造和运行维护,包括纯电动客车、纯电动场馆车、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观光车、超级电容客车、混合动力轿车和混合动力客车。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在提升产品认知度的同时 ,为产品研发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对后续的系统深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目前,上汽下属企业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上海申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有所作为。

  对于新能源事业而言,除了技术之外,成本同样是最大的考验。

  “十二五”期间,上汽计划再投60亿元用于研发新能源汽车。 巨大的投入, 必然存在着风险性。由于新能源产品不可能在短期内就为企业贡献产出与利润,这也使得很多车企在新能源的投入上相当谨慎。

  对于胡茂元而言 ,如何有效降低成本, 加快新能源产品的产业化,是企业新能源战略的重点。一旦率先被市场认可并规模量产,上汽在新能源领域同样是处于领跑地位。近年来上汽的研发实力也在增强,采取了各种措施,在降低成本方面,可能在2015年间就可以接近国外的水平。

  2012年,上汽将全面完成中混、强混、纯电动的新能源车型产业布局。这样的局面,胡茂元至少在国内是没有太多对手的。他的对标,永 远 都是世界 范畴。上汽内部 有 着 一致共识:“从目前来看,中国自主品牌想在传统汽车领域超越美国通用、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希望很 小,但 是在 新能 源汽车领 域, 还 是有可能的。”

  正如上汽新能源的发展思路,是如下描述——敢闯世界新技术起 跑线,在开放条件下 ,以我为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 产学研相结合,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提高核心研发能力,培养研发团队,并形成本土零部件供应链, 为在汽车工业下一轮竞争中形成核心能力做好充分准备。

  胡茂元正带领上汽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转型。

  有了规模,有了产品,有了技术,有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现在还需要什么? 他有对上汽未来的宏大构想——在做好一个汽车制造商的同时,上汽希望在未来,成为最好的汽车全产业服务商。

  因为 ,这才是汽车的本质。 成为 “世界著名汽车集团”的梦想,才有更现实的依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Aeolus)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