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中国汽车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9:39  经济日报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奇瑞,更没有奇瑞的未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耀曾这样表达自主创新对奇瑞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吉利汽车。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吉利将其发展道路归结为“三自之路”,即自主创新、自行发展和自己拥有核心知识产权。

  奇瑞和吉利起步时,国际汽车行业竞争格局经历了几次跨国大重组后已趋于稳定,生产企业规模正朝着“巨无霸”方向发展,当时的人们曾相信,轿车行业已经划定了非常高的技术与资金门槛,白手起家的故事已不可能在汽车业重演。

  2001年,奇瑞的第一款产品风云上市,当年就卖出了2.8万辆,成为当年轿车行业最大的一匹黑马。这一年,吉利的产销量也首次超过了2万辆。到2005年奇瑞的销量已达到了18.5万辆,增幅高达118%,是行业平均增幅的5倍。而吉利则成为第一家参加国际五大车展的中国车商,其全年销量有望达到14万辆,增幅将超过40%。

  现在看来,奇瑞与吉利的出现虽然出人意料,但我国轿车自主创新的土壤已然具备。经过4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合资十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零配件配套体系已经逐渐完备,自主开发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整合国内资源。从国际环境看,自主开发企业获取技术的途径空前宽阔,成本也有所降低。从人才角度来看,国内大汽车集团和合资企业已经培养出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当数量的海外学子渴望回国创业,这给了奇瑞和吉利“全球采购”人才的机会。与此同时,我国轿车市场从1998年的50万辆猛增到2004年的231万辆,私人购车从2001年之后逐步成为轿车消费的主流,在这一阶段,不仅有强劲的消费需求,而且有相当可观的利润。因此,自主品牌的出现更是水到渠成。

  外部环境固然重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只能来自企业内部,那就是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效率进行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有了自己的研发能力,吉利就有了刀,就可以去切割世界汽车市场的蛋糕。技术研发一直是这两家企业的核心业务。吉利和奇瑞每年研发投入都达到销售额的10%。自主创新的巨大磁力吸引着国内外汽车人才,使吉利和奇瑞这两个汽车行业“小不点”骤然成为汽车人才的集聚地。在奇瑞,技术人员占全部员工的1/3。吉利目前拥有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博士后38人,教授、高工等292人。

  虽然汽车业已进入了全球采购时代,但核心技术无法采购。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奇瑞和吉利终于交出了精彩的答卷。第一个属于中国的发动机品牌在奇瑞诞生,标志着中国人在新一代高性能汽车发动机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去年6月,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正式成为国家科技部“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首个由国家科技部归口管理的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奇瑞公司还承担了混合动力轿车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研发、ISG混合动力轿车用发动机研发等国家863科技攻关计划。8年来,吉利共诞生了7 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外观专利,应用了53项四新技术,获得了13项科技成果,其中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成为国内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

  自主创新不仅使奇瑞和吉利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还给了它们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器。奇瑞与吉利不仅是我国轿车整车出口的主力,还把自己的品牌和技术输出到国外,将我们习惯的引进合资方式在国外重新演绎,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

  目前,奇瑞已经具备年产35万辆轿车和40万台发动机的能力,吉利的年生产能力则达到了20万辆整车、20万台发动机和15万台变速箱,双双步入中国轿车行业的主流企业之列。而自主创新仍将是它们努力坚持的发展方向。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我们要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能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本报记者 姜范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