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最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 10:41  经济日报

  “加快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系列报道讨论之十

  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最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一席谈

  如果都走CDK的路,恐怕就要丧失机遇了

  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是不可想象的。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能否保持政治上独立自主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

  以汽车行业为例。现在大多汽车企业都与国外汽车巨头合资,且合资使用的是外国品牌。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势头不错,但是也存有隐忧,最大的隐忧就是忽视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亦即企业的命根子掌握在人家手里。

  现在我们生产的汽车快成“万国牌”

  了,而我们自己的品牌则处于即将消失的边缘。比如,上海牌基本上看不到了,解放牌也危机四伏,红旗虽然还在坚守,但也守得很艰难。我们在对外合资时,很注意股权结构设计,多数合资企业都是中方控股的,最多也是双方各占一半,但是一旦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外方就想法设法提高股比,慢慢地就出现了外方控股。外方不仅握着品牌、控股,而且把持着技术、经营乃至零部件的选配,这样一来,中国企业还有什么控制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靠的是技术和产品,你都没有自己的代表队,何谈夺冠!

  我并不是不赞成汽车企业走合资之路。合资有合资的好处。但是,中国汽车企业全都采取一个发展模式,走一条合资道路,而且是一条没有自主品牌、长期依附于人的道路,这样走下去,恐怕我国汽车工业就会丧失掉自主发展的机遇了。

  要让“用市场换技术”名副其实

  在合资中忽视自主品牌培育和发展的情况并非汽车产业独有的现象。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原因是,一些地方和企业急功近利,片面强调用市场引资金,用市场换技术。我前面说过,对于相对弱小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合资是一条捷径。但是,合资不是目的。与此相反的是,一些急功近利者,特别是那些过分追求政绩者,受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所惑,偏偏把合资当成了追求的目标。他们不顾资源条件,不计后果,只要能引进外来投资者就是“好干部”。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搞合资,在这种背景下对外开放市场,结果就出现了品牌是人家的,技术是人家的,市场也是人家的局面。汽车业的情况最为典型。所以,我认为,如果继续按照目前这种路子走下去,中国汽车产业只能是跨国公司的“小伙计”。

  我国并不缺资金,甚至可以说资金供给力量十分雄厚。我们有十多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有五六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外币存款,还有大量的民间游资和热钱。我们的科技力量也越来越强,薄弱的只是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拿市场换技术时,就应该讲究策略。比如,可以采取部分买进、部分合作的方式。或者,合资时就约定,允许我们的技术人员同步参与到外方的技术研发中去,然后逐渐把技术变成自己的。

  韩国的汽车产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我国也有创立自主品牌的成功经验,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航天技术的成功众所周知,程控交换机、大型发电机组、彩电、方正汉字出版系统等也搞得很成功,我认为,对这些经验应该认真总结、推广、宣传。

  合资的路没错,只是目前到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时候了

  我记得,在前面的讨论中,哈飞董事长崔学文曾说过,中国汽车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非不能为也,是不想为也”,讲得有道理。

  按常理,一个着眼于长远发展的企业,都想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但是,为什么不少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的问题上不积极、不坚决呢?

  如果从深层次去反思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问题不全出在企业,还出在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之后,鼓励引进外资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政策。但是,不加选择地、不讲策略地、缺乏规划地一味鼓励吸引外资,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会损害中国一些产业的健康发展。

  还是以汽车业为例。目前我国大型汽车企业都与外方合资了,合资中有一个缺陷,就是完全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决策权,生产的车型多是落后的,甚至是国外正在衰老或已将被淘汰的品牌。去年,我国石油进口已近1亿吨,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左右,够高的了。过多地生产排量较大、耗油量较高的中高档汽车,显然会加剧我国的能源供应矛盾。所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能源供应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供应的情况考虑,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小排量、低油耗。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如果要让中等收入者,或者中等以下收入者都能买得起车,也必须走这条路。换句话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希望就在小排量、低油耗的经济型轿车上。做此判断的原因有二:一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合资企业不愿意生产小排量、低油耗的轿车;二是在中国,小排量、低油耗轿车的市场空间巨大。

  如果这个判断能够立得住,国家就应该在政策层面特别是引进外资的政策上有所调控。首先,需要对我国的产业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分清哪些是重点利用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的,哪个领域需要借助外来力量去发展的,即便是那些需要引进外资的领域,对引资力度、广度和政策也应有所考虑。比如汽车,上汽和大众合资了,何必再搞一个一汽大众?一汽你可以集中力量开发自己的“红旗”或其它自主品牌嘛!汽车在建的厂家可以增加一千万辆的车量,去年的产量已达500多万辆。这样的行业,显然无需再以优惠的条件去引资。对于限制引资的领域,我们就应该坚决地取消那些特别给予外资的优惠政策,甚至特别设立一些限制投资的政策,同时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以调节外资流向。

  值得提出的是,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我国目前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之后,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将增强,但是,国民经济发展中这么重要的一大部类,却没有一个统管的部门。工业主管部门长期缺失,将不利于中国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调控投资的投向。

  对致力于自主品牌培育和发展的企业,要多给一些政策空间

  在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的过程中,国家应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等杠杆去引导。对那些致力于自主品牌培育和发展的企业,应该在产业政策、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他们把自主品牌的研发搞下去。对那些不属于自主开发的企业和项目,可以取消政策优惠;对那些重复合资的企业和项目,甚至可以在政策上予以限制;对那些长期依赖国外、为国外培育品牌的企业和项目,如果我们不予以限制,至少要做到不鼓励、不支持。

  当然,也要处理好培育自主品牌和借用外国品牌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不论企业条件如何,不管市场状况怎样,都让他们去搞自主研发。针对企业和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鼓励一些企业借助国外的品牌发展,支持一些企业搞合资,但不同的是,在借助品牌和合资中,我们必须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有一种谋划,争取一种权利,比如,让中方的研发人员参与到品牌的开发中去,比如,用合资的收益来补贴自主技术研发。

  政策空间还体现在对风险投资的鼓励和发展。开发自主品牌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这种风险肯定不能由政策来承担,也不能仅由企业来承担,那谁来承担呢?恐怕要引入风险投资。国外很多新技术的开发转化都是靠风险投资完成的。我们要发展风险投资,让它来支持企业的自主开发。(作者:何振红朱磊)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