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品牌少 离汽车大国还很远 多道沟坎尚需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24日 09:30  中华工商时报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轿车产销96万辆!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去年全年中国轿车销量不过109万辆。有些业内人士认为,依照这个趋势,10年左右,中国汽车销量就会超过1000万辆,与美国一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汽车业就真的步入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呢?以笔者所见,这一前景不容乐观,因为在中国汽车业的持续发展中,还有一道道坎。其中一连串的问号足以使人从浮躁中冷静下来,转入理性思考。

  是否产能过剩

  去年以来,曾被誉为最具增长潜力的中国汽车市场终于开始释放出非凡的能量,转变为现实市场。消费需求的爆发推动了国内汽车企业产能的扩张。今年5月,一份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称,全国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已大大高于市场容量。

  表面来看,中国轿车是产能过剩了,但从深层次来说其实还远远不够。

  产能是否过剩,不能简单地从汽车市场总量来看,还要考察私人消费需求是否过剩、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否产能过剩、受欢迎的车型是否过剩。例如广本这样的企业,产量虽然在翻着番地增长,却始终感觉产能吃紧,即使扩产也跟不上市场需求。再看看上海车市,普桑不再是付款后立等取车,凯越订单已排到了明年5月份,“上海制造?的汽车最近卖“疯?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旗下的几款汽车几乎出现了“排队购车?的火爆场景。而在另一些企业的仓库中,积压的车子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今天的中国车市,热的太热、冷的太冷。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了,由此可见,在下产能过剩这个结论时,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所谓产能过剩只是那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对供不应求的汽车企业就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

  要解决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结构性调整。但现在的问题是,有如此之多的企业纷纷上马整车项目,即使汽车产业本身具有投资的价值,但市场的法则不能违背,即便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也是需要由市场来检验的。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市场说了算。

  是否投资过热

  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投资热?这个词由来已久,但它始终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应当说,当前兴起的这一轮汽车投资热,特别是轿车的投资热,总体是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建立在宏观经济整体向好的基础上的。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已经占民用总汽车保有量的半数之多。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这种私人消费,将能稳定地支撑中国轿车市场的长期持续增长。

  市场的扩张,为优势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发展空间。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向少数大型企业集中,截至今年7月,轿车产量排名前八位的企业: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本、奇瑞、北京现代吉利,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4.5%。目前宣布加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的主要也是这些企业。主流企业加大投资,增加能力,就可能有效改善中国汽车产业的产业结构,使我们长期期盼的规模效益能够得以实现。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也有相当一批规模小的企业,也在加大投入,增加生产能力,甚至有些没有生产轿车的地方,现在也要白手起家,发展轿车。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在市场如此旺销的情况下,企业有多大生产能力,就能获得多大利益,加之过去有地方顶风上汽车,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示范效应,都是推动汽车投资的热源,这时候指望劝说企业放弃机会,确实难度很大。

  投资过热正是利益驱使,才导致了汽车行业这种“公共汽车效应?———未进去的人想上这个公共汽车,但他一旦上来之后就不想再让后面新的人上来。加入W TO以后,我们对进入汽车行业的管制有所放松,市场的竞争激励正在代替原来的政策激励发挥作用。这种投资热是正常现象,甚至是我们期待的一个现象。现在这个时候就说“过热?不太妥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有一些车还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从汽车总量来看,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问题。有“有车无市?现象,不能把这部分无效的供给加进去。当然,谁对市场把握得更准,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是否竞争不足

  判断中国目前汽车业竞争充分与不充分,不能仅凭生产和销售情况一概而论。重要的是要看竞争是否符合市场要求。现在这个问题有争论,焦点集中在生产和销售规模上,笔者以为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表象。深层的问题在于,竞争的焦点在哪里?或者进一步说,我们的汽车发展是定位在低端上还是中高端,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据笔者观察,现在我国汽车业的竞争看起来很激烈,大有“白热化?的趋势。但这种竞争与发达国家不同,并没有体现在高、中、低各个档次。不是全方位的,这决不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有序竞争,它基本上是在低档次上形成热潮,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这样“一窝蜂?地低水平发展,或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难于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体水平。

  如何看待竞争不足。中国汽车工业无论大、中、小、微,还是轻重车型齐备,而且盘子已经足够大了。从生产集团的数目上看,远远超过了国际上的汽车集团数量总和,这就到了我们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展开充分竞争的时候了。有观点认为,汽车项目上得越多,今后的竞争就会越充分。其实中国汽车行业的关键问题已不是门槛的问题,而是竞争的品质,提高竞争力的问题。我国汽车生产厂家数量虽多,但从产品类型上看仍然是竞争不足。特别是我们还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还有市场准入制度。但是如果长期在低档次、低水平上竞争,后遗症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低价格竞争会带来某些短期实惠,但随着转型期结束即会恢复常态。况且就汽车消费品而言,具有消费周期长、不轻易转让的特点,而且重置成本很高,所以,对一般家庭而言,汽车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对较慢。这就意味着当消费进入饱和期其需求就会自动下降。而按目前这种低水平竞争的状况,消费饱和期有可能提前到来。

  是否“汽车大国”

  这一两年间,随着城市的街道被越来越多的大小车堵塞,随着“私车?、“家轿?的概念全民普及,“汽车大国?四字也在各种媒体上渐渐眼熟起来。让中国人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然而在飘飘然之后,我们却又开始心虚:中国真算得上是汽车大国吗?

  对于“汽车大国?的理解,应该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汽车产销大国,“打造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即使在今天,仍让人底气不足。和国外车商的合作日渐密切,大大小小的合资厂、合资项目越来越多,然而合作始终限于资金和股份方面,生产车型、核心技术、主要零部件仍由外方牢牢攥着,说到底,人家不过是把生产线甚至仅仅是组装线放在了中国而已。至于汽车产量销量,前段时间公布的三百万台的产量让人们着实鼓舞了一把,然而有人却很快发现,“弹丸小国?墨西哥,其汽车产量竟然也是三百万台!中国大大小小数百家车厂加起来的产销量尚比不上国际五大车商中的任何一家,造出来的车也基本都是国人自己“消化?。其二是汽车消费大国。把中国称为“汽车消费大国?看来尚不到火候。基于目前国内远高于周边邻国的汽车价格、繁杂且数额庞大的汽车附加费、使用成本,以及尚不健全的汽车法规,即使在处于中国收入前列的大城市中,有多少人真正消费了汽车这种商品尚未可知,而对于占中国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村,恐怕汽车还只是个遥远的梦罢。(李蘅)

(编辑:赵广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