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余年,汽车“三包”法规在千呼万唤后终于照进现实。汽车“三包”明确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但其中一些条款及政策影响引人深思。三包的有效期是否时间短了?更换或退货是否该支付使用补偿?三包政策10月实行是否会推迟消费者购车计划?受保护对象是否过于有限?
相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突飞猛进式发展,汽车三包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则姗姗来迟。汽车三包新规将带来哪些变化,消费者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规定有哪些内容值得关注?
对于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汽车三包政策出台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汽车三包涉及问题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新规实施后,一旦消费者和经销商出现矛盾,由哪个部门来具体负责?仲裁权掌握在谁的手中?这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此外,据相关人人士透露,质检总局如此安排也是为政策出台后,产业内相关力量的博弈、调整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三包规定内容与此前公开的征求意见稿相差不大,三包责任主体仍是销售者,通篇规定对汽车生产者责任没有明确标明。按照现有的条目看,汽车生产者责任太小。
许多时候汽车出现问题并非销售者可解决。 “遇到要求退换的消费者,我们一定先向厂家请示,若厂家不批准,经销商不敢擅自做主退换车。” 一位北京经销商说道。
三包限定在家用汽车,排除了营运车辆。那公司和政府采购的轿车不享受三包?影响:2017年二手车大爆发;厂家扩建备件库;柠檬车登上中国车市。
“例如在零部件或整车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或者缺陷的争议问题上,是否有中立第三方权威机构,能够进行仲裁?”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表示。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总局令第150号)的出台,历经11年,400稿修订,是为期最长,修订次数最多的部门规章。”汽车业资深媒体人《品质汽车》主编张炤虎向新浪汽车表示。长期的酝酿和修改,源于中国汽车业纷繁复杂的现状。参差不齐的技术、质量水平,犬牙交错的各方博弈,让早已在其他行业普及的“三包”政策,直至今日才在汽车业开花结果。
长期以来,消费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厂家、经销商在车辆售出后则大打不退不换的行规来应付消费者,这也是长期以来,汽车消费投诉和维权矛盾激发的地方。而“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能否给日趋紧张的厂家、经销商、车主关系带来缓解。
2010年5月,杭州的刘女士说自己的价值130万的车每开2000公里左右,车就会报警提示少机油。除了发动机“烧机油”,车子的变速箱经常出现“卡挡”现象。高挡位跳不上去,速度起不来,这辆车常常只能以30至40码的速度前进。
2012年全年国内的汽车投诉中绝大多数集中在整车质量和零部件质量上,有部分车主认为,车辆质量存在问题,但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企业、4S店在处理时则采取反复修理的方式来应付车主。
2011年8月,杭州人蒋先生买了一辆面包车,三天后洗车时有了意外的发现——洗车店的伙计告诉他,这辆看似崭新的车,曾被撞修理过。蒋先生因此怀疑,4S店将一辆出过事故的旧车,作为新车卖给了他。
在消费者和企业的博弈中,我们却看到的是4S店、企业在此问题中的强势,消费者最终亦不能圆满解决车辆故障问题。因此,“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对于一些弱势车主的保护意义远大于汽车三包本身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