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乘用车销量依然保持同比20.4%的旺盛增长,但是与韩系、美系、欧系、日系保持增长相反,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三年来首次出现了负的增长率(-0.3%)。
    2008年,本土整车厂商在数量上将继续主导上市新车大军。目前,在中国生产的平台数量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北美和日本,但本土的整车厂商平台效率低下,国外品牌差不多一个平台上车型的销量大概是18万辆左右,而自主品牌大概是两万辆这样的一个规模,简单的数字映衬的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生存窘境,自主品牌发展的重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数据证实。
    然而,为虎作伥、押宝重组、盲目出口、不思学习、虚假研发、战略短视和缺乏雄心,本土车企的这七宗罪正加重自身的困境,也让他们在期盼胜利号角的同时,分明听到了黑暗的丧钟。他们必须向自己发问:号角将为谁吹响?丧钟又为谁而鸣? [全文]
 
 
合资自主革自主品牌的命
 
 
合资自主革自主品牌的命
 
国内重组或为毒药
 
 
 

罪名之首 为虎作伥

  广州本田自主品牌被视为对本土自主品牌的一个“革命”,更多的合资企业走这条自主品牌道路,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本身无疑是一种变相阻击,“合资自主是种革命,不过革的可是真正自主品牌的命!想要救的却是国外品牌的命!”
  道理很简单,合资自主品牌可以进军中国汽车市场最低端市场,由此,既免除了外方品牌继续向下对品牌声誉的影响,又可以阻击完全是中国本土自主品牌控制的传统领地,还可以通过技术和股份的控制左右合资研发的水平和方向。[详细]

 

罪名之二 押宝重组

  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未来心急如焚。很不幸,一些人脑中浮现的还是那张旧药方: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
  在中国与世界接轨不断深化的结果下,合资企业的生存基础出现危机感,而这就对大集团的发展造成潜在的致命冲击,因此,国家希望大集团逐步断奶,实现以自主品牌为基础的良性发展。自主品牌危机和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希望大集团整合资源做大而后做强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强,但是盲目重组很不可取。[详细]

   
 
 
 
不具备出口能力
 
 
 
靠模仿起家 低研发费用
 
 
 

罪名之三 盲目出口

  “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现象在中国汽车界比比皆是,比如盲目的出口战略,不做长期和深入的市场分析,匆匆忙忙地进军世界各地市场,以获得短时间内的汽车销量增加和政治上的筹码。
  孙健认为,我们大多数的自主品牌都不具备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因为它们现在国际市场上只是把产品卖出去,并没有真正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经营。卖一单算一单,很少去做长期规划,这样做可能解决一些短期的问题,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但是并不能靠这样做长久。 [详细]

 

罪名之四 不思学习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低价是采用低等材料以牺牲产品性能获得的,国外汽车公司产品的价格构成,75%是原材料成本,25%是设计、制造的摊销;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原材料成本占据90%,其他成本占10%。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靠模仿起家,研发费用非常低廉,而主要的产品在于原材料。原材料用得差,成本就降低了。你没有看见,一些自主品牌汽车的内饰件,用的是差塑料,一做碰撞试验,碎得稀里哗啦。[详细]

   
 
 
 
中国式研发道路?
 
 
 
实行假品牌战略
 
 
 

罪名之五 虚假研发

  中国当今研发道路分为三条:一条是完全外包研发,研发流程由外方制定,中方项目经理只做接收大员,评审人员也没有能力评审;另一条是中方人员参与到与外方的共同研发中去,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至少画图、塑模能自己干;再一条道路就是中方抄袭研发,这个研发流程不外乎出了问题再去修正而已。
  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几家著名汽车集团自主品牌概念车炫耀式亮相对祁国俊而言是一种刺痛,“这些概念车谁有钱谁都可以做的”。[详细]

 

罪名之六 战略短视

  北京大学的营销专家薛旭认为,中国的自主品牌,实际上实行的是假品牌战略,不是真正的品牌。一方面在质量方面,不能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所以它的回头客和推荐率是非常低的。售后服务方面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没有把中国廉价的服务优势释放出来。
  因此,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即使某个或某几个产品短期内销量看好,并不意味着我们还能在若干年以后,还能在市场上看到这个企业和品牌。 [详细]

   
 
 
 
只关注合资企业利润
 
 
 
合资车企成跨国公司附庸
 
 
 

罪名之七 缺乏雄心

  中国汽车界人士认为,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已经失败,绝大多数中国本土汽车公司在同外资合资的时候,关心的还是合资公司的经济效益,而对其他方面的汽车经验漠不关心。
  要知道,汽车合资企业的产出却远不只是货币形式的利润。企业运营中积累和培育的管理人才、管理模式、品牌资产、商誉、供应商、销售服务商、广告代理商等的分配却不是按照股比能进行分配和清算的,而是会被合作方中强的一方自然卷走,中方的合作者除了象征性的利润以外,还能分到什么?[详细]

 

解剖 老总的自白

  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汽车产业的局面下,中国汽车产业有无必要拥有自主品牌?能否成长出几个全球性的“中国自主品牌”? 合资能否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核心竞争力?怎样理解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战略?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主阵地是合资公司,但这并不是完整的汽车产业概念。正如景柱所说:“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做到了开放,却没有 很好地自主;做到了合作,却没有很好地学习;做到了自主,却没有很好地创新”。[详细]

   
 
内容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本期制作: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