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行业>油价> 正文

混合动力是实现2020油耗目标的必然选择(6)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10月29日 09:05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主持人:感谢,让我们理解了世界级水平的混合动力电池是怎样制造出来的。通过两位技术型专家的讲解,也相信中国在技术上是能够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后面的半个环节就是做一个前景的分析和介绍,我会和行业专家,协会领导,以及企业界的高管一起来互动,我们把这个混合动力怎样发展谈得更加的深入。我们现在休息一下,16:40分再见。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们休息之后,第二个环节马上开始。活动的这个环节是由我来公布一下盖世汽车研究院做的一个调查,还有业内专家做的一个调查。去年的7月底做了一个汇报,业界也是很少有声音来谈这个。今年这个趋势明显的改变,出于环保和能源的压力,政府也是非常的明显。混合动力车的发展应该说到了一个关键点,从以前的讨论,估计在未来会随着各种政策的改变,需求的改变,会迎来一个特别大的发展。大规模的商业化投产可能会成为一个业界的新的趋势,科力远正好是在这个桥头上,量产的投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赞赏的事情。

  我们做的调查是什么?从油耗这方面讲混合动力车的发展是一个必然性。实际上政府来鼓励环保和节能汽车的发展有很多的方法,总结就是无非两大类,一类就是给补贴,消费者买不起的可以买得起,因为白给钱,可能价值更大。现在补贴主要是在纯电动上,混合动力还没有。

  另外一方面就是给整车厂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什么?油耗限值。我们根据油耗的限值,油耗在哪一年里平均油耗不能超过多少,不然就会面临处罚。这样企业为了达到政府的指标必须想办法,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做了一个调查,结论是发展混合动力迫在眉睫,2020油耗限值政策或成一纸空文。这个是基于当前政策还不是那么给力的情况下,商业车国4的标准还不是很理想,否则以后没有人会负责,我们希望业界呼吁一下,政府来重视。

  主题是车企为了实现2020年油耗的限值采取什么措施?如果混合动力是必然选择,大家担心竞争力和日系车没有办法比,国家也不可能大力的推广日系。还有一种就是最后在这样一个政策下,各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策略来实施?是真正的作秀还是真正的发展?

  国务院2012年6月引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2020年要降到5.0升/百公里。这个做法就是每年10几款车,其中8、9款都是新能源的。这一招比较狠,这个政策实际上对很多整车厂有非常大的打击。政府把压力直接加给整车厂来做。

  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我们专家认为要达到2015年百公里6.9升目标的话,通过传统的方法来改进也许可能达成,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并不理想的。我们看一下,过去的2006年到2012年,过去的6年里,中国平均每年的油耗只降了1.3%,而此后的7年要实现降7.38升降到5升,油耗累计需要降低30%以上。实际上看一下欧洲是要求2020年是3.8,2015年4.8,美国也是2020年才达到4.3,2015年6.6。

  上午也讲了纯电动技术如果能实现很好,但是实际上算了一下,远远达不到油耗的限值目标。这个是架在整车企业头上的一把剑,如果不发展混合动力,只是纯电动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为了实现2020年实现平均油耗5升的目标怎么半?43%的人认为必须发展混合动力汽车,从整个社会环保,油耗压力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很现实的就是要发展混合动力,虽然有难度,但是别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是完全可能达到的。不像纯电动,材料没有完全实现,不可能现在有突破。这个没有突破你怎么去实现这个纯电动的目标?所以那个还比较遥远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已经比较成熟的混合动力技术,当然还有说发展小型车并提升发动机技术,还有发展清洁柴油车,大力发展电动车。

  有接近一半的人的认为要发展混合动力,但是后面的结论比较头疼。因为这是在口头上,真正做的话,现在日系车在发展混合动力上抢占了先机,有半数以上都认为本土车企可通过技术产异化,可逐步追赶上日夕。这个也是一个方法,这个占了23%,还有说一开始就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逐步的会有差异,5%的人认为在较少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日系车的水平。对于中国如果真的发展混合动力,虽然别的国家比较成熟,但是我们有一个症结,如果国家真的有补贴,而且一视同仁的补贴,最终混合动力都给了日系车了,这个确实有一个问题。比如说让日本开放技术,这一块需要去探索,否则给补贴也比较风险。

  接下来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说,2020年油耗限值政策下,到2020年是一个什么情况的出现,大家总的情况是不乐观。有35%的人投的是没有国内车企发展混合动力,大多不达标最终政策被迫延期。很多都是观望,也有纯电动也在探索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2020年这个会成为一纸空文,可能会延期。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有一些大部分企业主要通过车辆小型化和混合动力而达标,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大部分企业发展混合动力而达标,少数车其陷入困境。同时还有2%的人认为大部分企业纯粹通过传统技术升级而达标。所以这个35%的人认为2020年大多数车企可能不会达标,最终政策被迫延期,这反映出目前业内对油耗限值目标使显得预期较为悲观。

  现在已经是一个战略性决策的关键点,前面讲了中国的要求最低,最低都达不到,最终环保和油的压力会导致有些政策会急剧的上,那个时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灾难。现在35%的人的这种是有一种期待,对于混合动力政策有一些实质性的支持出台,并且可以企业一起共同努力。这是我们关于报告做的简单汇报,具体的推广我们在发的调查报告当中也介绍。

  接下来的时间来进行一个对话,我请今天上午已经参加的几位嘉宾一起上台参加讨论,关于中国需要发展混合动力,以及如何发展,以及发展中国混合动力以及镍氢电池发展的前景。

  有请国家信息中心的主任徐长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副秘书长叶盛基先生,有请清华大学汽车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宋健先生,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的吴锋先生,还有长安新能源汽车的任勇先生。

  互动这样,我先问一个,然后再给记者朋友提高,三个问题问完之后,包括科力远的两位高管在内,可以进行详细的提问。第一个环节,我们该不该发展混合动力,该不该发展似乎成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是应该发展。但是现在还想延伸一下,原来国家想一举两得,一方面能源,环保的压力,社会问题要解决了。同时这是一个机会,别的国家也在用这种技术,我们在解决的同时,包括我们国家的汽车技术弯道超车成为全世界一流的。现在形势逼人,社会问题压力越来越大之后,我们同时兼顾的技术,当务之急的事情变得反而难以解决了,我们其他的技术路线要解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要回归,大家不要考虑技术路线,而是环保,节能我们要重点的突破,重点是实现国家技术上的一些补贴。听听专家的意见,这个比较宏观。徐主任先讲,这是一个假设。

  徐长明:我认为是混合动力支持的力度不够,新能源汽车有最高规格,我说的是力度不够。这个力度不够,主要是现在迫切性出来了,我们刚才看到几组数据,未来我们的进口依存度会很高,对石油来讲,对我们来讲是一个石油供需的矛盾。过去三年释放的目标完成的数字是15%,纯电动汽车是完成了10%,混合动力汽车完成情况还比较好,实验目标。所以从这个情况可以说明发展新能源汽车难度还是相当大的,靠他解决未来的石油问题难度很大。宏观层面来讲,应该加大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支持,这是一箭双雕。他效率相当好,又能环保,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宋健:当时最开始做863的时候,提出三纵三横,并且一直到2009年出台补贴政策,国家都是对混合动力,纯电动还有燃料电池,今天混合动力相当大,因为他占到纯电动的60%的补贴力度。只是从去年开始,由于国家发改委把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定义为新能源汽车,把混合动力定义为节能汽车以后,按照去年出台的政策,是6万,像今年出台的政策,把补贴门槛提高了,做了一些量化,都没有提到对混合动力汽车,只是把普通的节能汽车补贴3000块钱一起。你40%和那个10%不在一个层面,哪怕纯电动汽车100%的节能,你是不是给40%的补贴政策,纯电动汽车不可能节能100%,只不过节了油这么多,但是消耗了电。你混合动力是真的节能了,而且不需要发电。

  主持人:我们实际上这么理解,虽然口头这么支持混合动力,因为他是一个成本上显著增加的新事物,你跟这个纯电动差异好多万,咱们从字面上看。

  宋健:口头上鼓励,行动上没有更多政策的支持。

  主持人:这个是不是因为混合动力基本是不是日本垄断了,所以现在国内基本上差距不小,担忧这个政策补贴,会造成对部分国家企业有明显的收获,对自己没有,这个是造成政策原因吗?

  叶盛基: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是有眼光的,也没有说歧视哪个地区?国家出台哪些政策应该要结合国情,我想现在也在积极的研究。但是混合动力确实要出台政策来推动,现在有关部门在呼吁,社会各界也在呼吁,媒体也在呼吁,汽车协会也在积极的推进。混合动力有它的特殊性,通过各界的呼吁,有关部门的推动,国家政府也在考虑适合混合动力发展的一些相关政策。

  比如说我们不是说节油10%就给补贴?节油20%就给补贴,或者给予其他的一些免费,比如说过桥费,高速公路上是不是可以适当的优惠一些。这个可以探讨。关于说这个混合动力成熟不成熟而言,现在应该基本上是成熟,基本上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但是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产业,使用过程当中,难免还是跟传统车有一些小小的差距。也希望消费者多一些理解同时媒体朋友也要扶持,我们宣传要正能量,新鲜事物的成长需要一些正能量。国外这个技术相当成熟,跟传统车可以比拼,这个也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了。美国和欧洲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中国进行探讨,他们当时政府切实给予了政策来进行推动,中国的混合动力技术还在发展当中,也在酝酿当中,这个时候我们也在积极的推动,希望中国适合出台中国混合动力发展产业化的政策。一个政策的出台对于成熟国家,成熟国家有成熟的产品来说,在一个阶段得到一个小利,但是要看大,要推动国家大的节能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好的推动。

  主持人:您现在在混合动力其实没有太大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各个主机厂他现在开发混合动力整体是什么水平?是补充性?还是看形势?还是说很多人是观望的。

  叶盛基:不管国家政策如何?从产业部门的角度来说,推动混合动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混合动力产业化是必须走的,坚定不移的。但是基于不同状态,我们可能走得路慢一点,但是我们一定会走。

  主持人:也就是说企业的紧迫性不强。

  叶盛基:不是,我们希望国家政策鼓励一下,让走得更快一些,而且绝大多数的主机厂都希望办成百年老店,这样肯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在现阶段时间内,节能车就是一个基本点,没有这个不可能推动中国混合动力的发展,未来发展的路肯定会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内汽车工业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混合动力是最典型的节能车,这条路不好走,但是产业是有信心的。

  主持人:任总我相信您会坚定不移的发展混合动力,你希望国家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你有什么样的期待?

  任勇:国家给予什么样的支持都可以,只要支持我们混合动力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我都是举双手赞成。

  主持人:你能不能讲几个不代表你们公司,你觉得什么样几个政策出台你觉得很好,真正帮你这个公司走向市场。

  任勇:我们正在探讨当中,不过我们目前结合产量来讲,包括行业来讲混合动力目前最大的瓶颈我认为是成本。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一些技术,但是对于产量来讲技术这一块,通过前面十几年的研发和攻关,现在已经达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水平,对于产业化最大的难题是成本。对于行业来讲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刚才从主持人的材料里也看到了,说得很对。确实我们作为企业来讲,这个问题说到前面去了。

  对于这个法规会不会成一纸空文,30%的人持的这个观点是很对的,不管这个法规落不落实到位,技术进步始终是一个方向。而且我认为,现在当今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保的因素在目前来讲占主观。虽然能源危机是一个方面,但是当今来看环保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包括各个地方出现雾霾的问题。所以各个地方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应该要优化法规,不管这个法规能不能走下去,但是作为企业来讲还是要前进,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技术准备和技术储备,当然还要考虑投入的问题,投入一定要谨慎。如果这个法规执行不了,可能会导致认真的企业,或者按照法规走的企业就吃亏了,所以这个我觉得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要帮助,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啊。

  主持人:这个问题咱们能不能也预测一下,咱们今天不算代表咱们这个机构,个人预测一下2020年我们预测相对悲观的可能达不到,你怎么看?能达到吗?

  叶盛基:现在还很遥远,我认为对国家规划是一个导向,未来五年十年的规划国家都不敢说,所以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是对,做好准备是对的。

  宋健:我感觉这个油耗的限值到2020年,小型车柴油化也可能达到5升,另外像中国像开SUV,又想大型化,我们国民的消费倾向的话,我估计你要是不走混合动力,很可能还得走深度混合动力才能达到,像SUV走混合动力能不能达到5升还是一个问题。因为现在的内燃机技术,是不是有非常好的节能的技术出现,我自己感觉还是一个问题。你在技术里面要想说能不能达到5升,当然从技术方面想,不是从政策上来看,完全是技术路径的问题了。

  徐长明:我觉得很难,如果是刚才这个谁,刚才我讲了节能四条路径,这三个量太小,很难达到,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型化和轻量化,刚才讲了咱们的传统,肯定要靠传统汽车节油的措施才有可能达到,一个是油,一个气,一个燃烧,这几个技术和混合动力哪个成本更低。

  吴锋:我认为国家有一些规划,规划跟现实是有差距的,我认为还是要实事求是,国家有些规划是实时变化的,不光是是中国,美国也如此。美国最近搞了一个三个五的规划,他们自己都在笑,希望高能量,希望低成本。中国的规划我认为是不断修订的,中国特色,所以只能说一个方向。

  今天参加这个会议,看到科力远能够把镍氢生产线投产确实很高兴。20年有这么一条线出来,尽管当中曲曲折折,确实是一个好事。因为我在1993年访问日本的时候,跟日本松下公司的副总裁,当时跟他谈,说能不能向中国来引进,他说不可能。我在1997年去日本的时候,我说这个东西现在弄到中国来,他说也不可能。

  今天你们是很有远见的,但是日本人的惰性很强,2001年我是电池的责任专家,镍氢电池是一块,锂电池是一块,锂电池加强研究,镍氢电池在开发,那时候对混合动力有很大的希望。现在科力远做这个非常好,如果能够早几年做这个事,可能那时候作为领导层来讲,对纯电动汽车我们基本上还在做规划,当然现在做我认为也不晚。

  国家的政策有时候政策没给的话,也可能是坏事变好事,所以我认为电池发展,包括今天看的生产线,还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发展。包括高电压的等等,有很多东西可以做。中国有很大的市场,科力远能够跟日本合作,我认为做得不错,在这个里面,真正看到希望,国家还会给你一个政策。

  主持人:我来做一个总结,结合刚才讲的,结合社会的压力,环保,能源的危机,国家出台2020年5的限值,也是要求之一,为了完成这个混合动力必须发展,第二混合动力发展光靠自己努力不够,一定要靠国家出台跟纯电动,新能源类似或者接近的政策支持才有可能发展,否则2020年真的可能会很危险。再补充一点,如果国家出台政策,我认为,丰田,本田这些领先的企业应该跟中国政府进行磋商,在技术开放合作可以达成,否则中国政府开拓市场也很难。这是一个初步的结论,我简单的总结一下。

  第二个问题,重要真的要做混合动力,咱们到底有没有信心做好,不说像对方一样的水平,至少在世界上有一席水平之地。任总请你回答一下。

  任勇:我认为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现在长安的新能源汽车已经量产了,当然我们跟日本丰田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的话,我认为差距是一直存在的,关健词是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们的车跟丰田宝马有差距,这也是一个差距。但是传统汽车依然存在,而且依然有市场,不光是一席之地,而且这个地还比较宽。所以我也相信中国的混合动力汽车,虽然跟丰田,本田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在市场上肯定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包括刚才说的差异化发展,所以也希望大家光听说不行,大家也要试一试,包括我们这个车下个月会宣布上市,在部分城市的4S店都上市,看一看长安的混合动力车跟丰田本田有什么差距,最好是能够买一辆试一试,而且光试不行,就要跑长途,跑山路,而且还要有各种的耐用。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叫做耐用实验,就是模拟各种各样的路,急加速,急减速看能力抛锚。

  另外再补充一点,我们车的整车控制系统,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企业有多少在控制系统方面现在已经开始执行ISO2000的标准,那是一个国际新的安全质量的标准,现在长安就在实施,当然还有一定的过程。一旦在2015年实施的话,可以达到30%多覆盖到90%多,实际上就是到那个时候,我们车故障发生的频次,哪怕是保护的功能,保护级的故障都很少发生。所以不管从现在来讲还是将来来讲,中国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展前景非常好,而且目前来讲技术问题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现在我们也在跟别的厂家合作,他不是3、5年可以达到的,必须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开发和验证。我们这个技术也可以向其他的整车厂来移植也好,我们来共享。

  主持人:谢谢,我们给任总和长安一定掌声。

  宋健:我听了以后,觉得信心足以。混合动力系统确实难度很大,第二个我们跟日本一些先进的企业跟他有差距,但是我们有差距,但是我们也可以做得出来混合动力系统。因此对于混合动力技术确实难度很大,但不要惧怕,通过我们的力量可以攻克。第二个在一些性能指标上可能会稍差一点,混合动力汽车没有减排硬性指标的要求,能够达到减排80%已经非常了不起。混合动力确实比传统要增加一点成本,如果国家不能对这块成本给予补贴,对前景不是那么乐观。

  主持人:最后一个话题是请各位专家预测一下,不管政策也好,市场拉动也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自预测一下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以及镍氢电池发展前景怎么样?

  吴锋:因为现在大家实际上都在说,对于汽车来讲,安全性实际上是第一的。从安全性来讲的话,大家可以看到丰田公司的混合动力车500多万辆没有出现故障,从安全性角度来讲,镍氢电池是混合动力车,在2020年前的主流。锂离子电池有什么问题?第一个就是说太酸锂除外,因为他价格贵,其他的锰酸锂,他在低温下充电的时候会造成电池安全性的一个隐忧,而混合动力车他会比较安全一些,另外一个就是它的体系,只要有规模化生产,在未来一段时间混合动力车发展是不错的。

  徐长明:未来两三年内混合动力车发展会慢一点,过三四年之后会更快一点。未来越往后走石油压力会越来越大,国家出台的政策力度会越来越大。随着油价的上涨,消费者买混合动力以后,感受到的好处会更多。未来两三内可能会慢一点,但是未往后会发展速度更快。

  宋健:对混合动力从性能上来讲和节能减排上来讲都是非常有信心的。第二个考虑企业经营的状况,现在国家补贴的差价,你往电池多加一点,咱们的技术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在市场上混脑瓜还得灵活一点,我对混合动力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

  叶盛基:我非常期待,也非常有相信,相信通过三五年的准备未来混合动力一定很有前景,乐观预测2020年整个混合动力产品应该会在产销里面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说20%左右,相信我们会朝着这条主线努力。

  任勇:我觉得混合动力不用预期,肯定是要做的,不管国家有没有政策,都是要进行产业化,商业化的。如果非要说在什么时间段能够大批量的铺向市场,主要看国家法规的引导。如果按照现在的法规引导,我估计是在2017年,2018年,要有相当大的量是混合动力。所以现在我们着急了,在那个时候需要混合动力对我们企业需要做出贡献的时候,如果在那个时候开发混合动力肯定来不及。即使现在来开发,我认为到那个时候也不可能市场规模化,我现在也是跟着急。我觉得那个油耗法规要实施是肯定的,但是我也为企业捏一把汗,混合动力技术应该坚定不移的走。

  主持人:今天研讨会还有最后一个环节,记者提问。分两个部分,所有记者可以公开提三个问题,大家也可以在会后找各个专家个别交谈。最后一个提问之前先还是对今天活动做一个补充,因为今天活动很多人参加,现在还不是特别的科力远,实际上科力远2011年就收购了松下的一家子公司,是全资收购,而且包括知识产权。在中国来做,来服务中国的市场。基本上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在上面喊,人家是真正在干,而且市场有很多不确定性,科力远在做,我们特别的敬佩,也觉得混合动力肯定会取得很大的进展。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包括科力远的两位领导。

  提问:我是想问一下,我对科力远镍氢电池非常有信心,媒体尽管有预期,但是会做一个最坏的打算,假设未来五年没有出台补贴政策,整车厂商对于推混合动力又有自己的想法,还有可能就是说,原材料,基础价格很高,这些所有的情况同时发生,想问罗总,你们如何解决产能利用率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后销售毛利率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科力远除了镍氢电池之外,还有别的业务,以后随着镍氢电池的放量别的业务会不会进行收缩。

  罗韬:问题非常尖锐,我们所了解的真实的情况跟这个假设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今天坐在台上是长安的任总,为什么坐到这里来,是因为下个月要投放了,所以愿意坐到这里。还有一些车厂不愿意坐上来,是因为他下个月还不能投放,他们非常的低调,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在推进这个事情。我们做这个事情实际上跟车厂有很多的沟通,我们是相应市场的需求来推这个事情。

  另外一个6万台我们只是走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为2020年几百万台在前行。不管有没有政策,很多车厂是磨刀霍霍,他们在跑,关于稀土等等材料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这里思考,从根源上思考,我们在构建产业链的新能源优势,其实也跟金川(音)集团构建合作伙伴的关系,昨天下午也跟供应商在探讨这些问题。包括我们在做电池回收的价值研究,都是为了寻找到某种模式来冲销这些分销。一种是本土的分销,这是一种思路。还有一种是内在的循环,这种东西应该说还是非常有空间的。另外一个就是风险的对冲,这是我们在涉入一些相关产业进行探索。这些是我们整个发展当中,我们和车厂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孤单,谢谢。

  主持人:我补充一下,刚才这个记者问的情况,其实可以说一下,刚才讨论的问题。我们讨论是实际上对这个行业太大的期望,希望通过混合动力对中国的环保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刚才说的几万辆稍微一个企业起来就完全可以解决,我是担心科力远三年产能不够的问题。下面请继续提问。

  提问:谢谢,我问一下徐主任,四年前跟你聊混合动力的时候,您跟我说,这种路线包括补贴政策不太认同,像之前的直补,现在混合动力也慢慢的提倡了,包括马自达也拿到了很多的技术,这个都是非常节油的,当时你是支持推行国外的方式来做,现在还支持吗?

  徐长明:当时应该是从环保的角度吧,环保是一个政策。但是我们国家现在最近几年之内,发展新能源汽车也好,混合动力也好,环保角度比节能角度更加的急迫。近期是环保的压力更大,现在这个政策还是应该直接给他一定的补贴,才会比较好。他已经有40%节油的效果,我们给节能汽车一样,给3000块钱的补贴,这个会比较好一些。

  提问:现在我们的主机厂在进行新能源路线的储备,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他们都有自己的路线,咱们的供应商有没有一些调整的规划,万一以后不是这种路线呢?我想问一下科力远的董事长。

  钟发平:我们一直都有在进行先进储能材料以及各式各样电池的研发,当然我们也是有节奏的,什么时候推出我们自己的一款电池和一款技术。因为当下来讲,正因为我们是在市场上,要看看现在全球电动汽车的结构,全球电动汽车90%以上是油电混合电车,并且全球市场的发力大家也知道,每年已经有接近200万辆速度的情况下,还在20%,30%的速度增长。像丰田汽车据我所知前年不到90万辆,去年120万辆,今年据说要到150、160万辆,还在以这么快的速度在走。

  从市场的敏锐性来讲,在欧美很多州的政策没有了,像加州的补贴没有了,那就证明这样一个东西已经被消费者接受,而且他们也在算这个帐。作为科力远来讲,是一个企业,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企业,我们只能看大市场的主流是什么?特别是要看行业的标杆,因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杆的企业应该是丰田,大家都是不言而喻的,你承不承认都是。而且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你们参观了他们的厂家就知道了,他们的储备比比亚迪要多得多。看跟他们在准备什么,研发什么,现在又在大批量的干什么?这是一个市场,一个企业一定要思考。

  基于这一点来讲,因为包括我们工程研究中心,也是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我们不是一个大学,所有的课题都来源于客户和市场。所以我想科力远是非常注重市场,对市场非常敏锐的一家公司,一定要在这个特别大的市场,要解决这个。只有这样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你想搞一套,你想跟着国家忽悠。国家忽悠了很多的产业,太阳能这个产业你看是不是。国家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和纯电动汽车这个产业,现在是一片悲哀,责任就是国家。现在锂电的投入国家和民间总的投资,包括银行已经超过1千亿的投资,包括材料,电池各个方面。那谁为这个买单?还是企业自己要把握好节奏,企业自己要有定力。如果没有的话,概念是一个什么概念?国家忽悠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盲目的跟进肯定不行,要跟着市场走。

  提问:我想问一下叶老师,根据您对中国汽车企业的了解,因为我感觉虽然说很多汽车企业,之前的新能源,混合动力都提过,这两年企业都没有声音了,只是一个辅助性的政策,企业现在准备情况怎么样?比如说长安下个月可以下线了,其他的企业是50%,还是20%,能够在近一两年内有产品下线呢?

  叶盛基:我说的是一种声音。骨干企业都在做自己的规划,包括自己的研发。同样混合动力这个产品也是一样的,刚才任总也说过,实际上我们的很多骨干企业都在积极的准备,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他们会陆续的出台,符合市场需求的混合动力汽车。刚才说了我们对混合动力产品的未来非常期待,也非常有信心,尽管现阶段有各种因素,推动比较慢,但是经过几年的准备,我们混合动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在汽车的产销上占一定的比例,我相信到那个时候混合动力是一个奇迹。

  任勇:长安汽车下个月下线,这个不是我们的第一台,这款是代表第四款混合动力,第二代混合动力系统。

  主持人:今天的探讨觉得混合动力行业不是一个逐渐淡出夕阳的行业,而是比较大的沉积之后一个大的转折的行业。无论如何未来一两年内应该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机遇,这一点都是共识。最后衷心祝愿科力远能够抓住机遇,欣欣向荣的发展,获得巨大的成功。最后感谢各位的参与。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扫描二维码,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通过手机随时阅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刘婧)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