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行业> 2013全球汽车论坛专题 >正文

Ellis Chu:中外车企并购有益于企业国际化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10月17日 13:41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美林美银董事Ellis Chu美林美银董事Ellis Chu

  Ellis Chu:非常感谢,我叫Ellis Chu:我是美银美林的中国负责人,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我在美国上了大学,然后在那之后做了工程师,在做几年工程师之后,我决定回到商学院学习,后来认识了Jack Perkowski,读完商学院,我决定却做金融,先去了纽约,后来又在2007年来到亚洲,首先是侧重于并购业务,从那之后,我们就非常关注中国相关的并购,我在2007年刚出道之后,我发现我应该基本上要花所有的时间去代表西方公司来找到他们的中国并购对象,并且在中国并购一些业务,建立一些公司。那个时候在2007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中国企业来走出去,而且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些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整个市场的一些领军企业,他们觉得他们在中国已经立足得非常好,在中国市场发展得非常好,所以已经准备好进行全球化的扩张,所以我们也从那时期就帮助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了。

  我想回过头来再讲一讲整个中国经济的格局和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在2000年之初,当时我们所做的很多的业务都是一些西方企业来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想利用中国的劳动力的套利,也就是中国劳动力价格很低,他们可以建立一些合资企业,或者伙伴关系,然后建立在中国的一些生产基地,从而能够利用中国的低人工成本。但是之后,整个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当然还是想办法在中国寻求廉价劳动力,但是在2006年、2007年之后,很大的一个趋势是,中国企业开始在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也逐渐地不只是是想在中国和外国企业去合作,他们不只是想在中国开发市场,同时也希望在全球开发他们的销售市场。在过去的几年,我想这个趋势,或者这个势头已经越来越猛烈了,而且我们在西方的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也越来越深厚,而且他们有非常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光是战略性伙伴关系,或者是合资公司,而且不只是他们之间来建立了一个新的企业实体,他们在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比如说进行跨境的投资,或者是说在两个企业之间进行交叉投资,也就是说外国企业去买中国企业一部分股份,而且有的时候中国的企业也会去购买外国企业的一些股份这样进行交叉投资,交叉持股,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西方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了更加的广泛,更加深厚的一个合作。

  而且呢,现在我相信这种合作发展得非常好,而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开始在中国和西方企业有一个初期的合作,他们觉得彼此非常适应对方,然后就愿意去进行这样交叉的持股,从而建立更深厚的一个纽带,而且我相信这个现象出现是有两个不同的原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当然想要验证他们的价值,他们想要证明他们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那如果一个外国企业来买他们的股份,很多时候这些外国企业是非常知名的,非常厉害的企业,当然可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增加他们的声誉。而且在合作方面,不只是建立一个合资企业,而是他们两个中国和西方的企业,他们建立了更深厚的类似于婚姻的一个纽带,他们可以从简单的一个合作伙伴关系进入到一个更加深厚,更加长久的一个类似于婚姻的纽带关系。而且对于市场来说,这也是给出了一个信号,代表了中国企业正在进行国际化的努力,并且中国的企业在进入全球的融资,金融市场,那不光是像IPO上市,还是说去进入到全球不同的交易所去上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果他们来进行走出去的一个合作战略的话,都会更加有帮助,这个就是我看到的目前发现的一些趋势,我非常高兴能够在后面来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

  主持人 Jack Perkowski:好的,非常感谢Ellis Chu,我有一些问题想问问我们的小组嘉宾,然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观众的提问了,首先想问问陈先生,您提到了中国的企业鼓励跨国的股权投资,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去,如果我们看一看更加广泛的一个,比如说像全球合作,全球并购这些协议,它可能是很大规模的并购,企业对于国家来说,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考量?您也提到企业需要有良好的战略,并且他们需要考虑到并购后的一个整合,其他的方面是不是政府考量的?

  陈林:谢谢,刚才他有一个要求,要做一下工作的自我介绍,因为我想会议手册上就已经有了,就没有多说,这也是造成这个疑问的源头,我分两个层次回答,一个就是把我目前从事的工作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座这些公司,实际上我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在汽车行业做了二十年的引进工作,在座的很多朋友我也都很熟悉。那么做了这些工作以后,2003年到了商务部,商务部主持制定了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管理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2006年开始到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原来是叫经济合作司,后来改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主要强调了一个对外投资,我现在分管的就是对外投资,像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些汽车行业的大型并购项目,都在我们这儿。

  我们现在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实际上我们本着一个原则,就是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政府不去看企业它有没有规划,你这个并购资金足不足,你的技术能不能跟对方融合,这些我刚才提到了,是从我们在核准企业境外投资,境外并购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给企业的一个提示。实际上我们在2009年5月1日实施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里面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经济技术问题由企业自行负责,政府不在这方面来对企业进行批准,我们所考虑的主要是投资的安全,主要是常规性的安全,包括双方的经贸关系,包括是不是涉及到第三国的利益,类似于这方面的双边的经贸关系,从这个角度来对项目进行核准。所以说在企业自己对经济技术分析方面,完全是由企业自行来负责,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但是不是以此来决定企业能不能干这些事,这个从技术经济方面还是企业自己考虑,这体现了企业为主。

  大家也知道,新一届政府对行政审批的改革,改革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境外投资我们原来是按照国务院的,处于商务部的职能,是叫境内企业法人到境外投资设立企业由商务部核准,这个就是所有的境内的企业发展,只要到国外去投资设立企业,商务部都要进行核准。我们在2009年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把这项工作90%以上都下放到省里,由省里来负责大部分境外投资的审批,而且实现了,我们要求三天,有一些涉及到安全,涉及第三国利益到商务部来批准,这个我们批准时限是15天。所以从时限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没有时间去对企业的技术经济进行审,这个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主要还是从刚才我说到的几个方面对企业境外投资来进行审核,谢谢。

  主持人 Jack Perkowski:非常感谢陈司长的介绍,想问问Jay Kunkel,你加入李尔公司,作为亚太区的总裁,沃尔沃、捷豹都是它们的供应商了,它们根中国汽车公司,主机厂的这样一些并购,对你们的策略有没有影响?

  Jay Kunkel: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比如说吉利沃尔沃的收购,具体的案例,现在来看它们的收购到底成功不成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现在为时尚早,还没有办法看出来,但是吉利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这样一些方法,收购的这样的一个策略,我觉得其实也面临很多的挑战,这不光是并购上的,技术上的层面的挑战,另外还有文化上的挑战,包括像大陆公司,我们德国的老总,我们跟北部德国如果做这么一个并购的话,甚至在一个国家里面,不同的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德国北部跟我们大陆总部的文化所处地区也是不一样,所以像吉利跟沃尔沃,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在人力上,如何在企业文化上融合,这个需要长时间来检验的。所以说这样的一种吉利的收购,应该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收购,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个竞争力,让他们走向全球的这样的一个步伐更加地稳固,我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应该是非常成功的,而且在未来的平台上,在市场的占有上,相信也会有很多的优势。整个汽车行业是非常依赖于平台的,如果你的平台足够强大的话,如果你的流程整合的非常顺利,通过引入,包括是应用最先进的技术,相信这样的一些类型的并购,或者是收购的这种交易,都会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现在判断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这个为时尚早,而捷豹路虎的案例,我觉得也是在其他的一些会上我们都非常关注,也讨论过,当时大家也知道,其实福特当时是从别人手上买了捷豹路虎,而当时公司内部对员工的购买本公司的车其实是有一些政策的,我觉得福特他们在接手了捷豹路虎以后,维持了内部员工购车的政策,我觉得这就是比较好的文化上面的融合。但是对于像福特它购买的是捷豹路虎,它是豪华品牌,如果你买下来一个豪华品牌的话,这对你来说,事实上也买下了它这个品牌所面向的客户群,以及这个品牌所代表的价值和高端的形象。如何去应对这种形象,这种品牌的高端?也是比较大的一个挑战。所以说捷豹路虎它们现在更多的做全球的选点,全球的采购,所有的边际利润,其实不以捷豹路虎为基础,而是以塔塔的平台为基础,所以说像福特蒙迪欧的这个车,就基于捷豹路虎相关的平台,而后来开发的车型,也有捷豹路虎的影子。所以说福特收购了捷豹路虎的时候,它也需要去对于捷豹路虎的基因,它的DNA要做一个很好的研究,如何来去发挥豪华品牌、豪华车型的DNA,如何让它的投资有所值得。特别是路虎的SUV全球都非常成功,而现在捷豹的这个豪华车的产品也是非常成功,有非常经典的产品,但是这个目前还没有看到塔塔会在它的品牌上,自己的产品阵容里面,更多地来去受到豪华品牌,或者是捷豹,或者是路虎车型的影响,这个现在还没有看到。但我觉得在市场上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些品牌,塔塔也是非常成功的公司,相信收购了捷豹路虎以后,也会对他的品牌有所增值。

  主持人 Jack Perkowski:美银美林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专门做汽车金融、汽车并购的这样的一个集团之一了,你们好像也有传言,你们也在主导东风标致雪铁龙的业务,问一下你们对这个业务的看法。第二个问题,在汽车行业,特别是中国的汽车行业,如何能够更好地来进行海外的并购呢?

  Ellis Chu:说到谣言,我真的无法奉告,我只能这么说。第二点,因为也说到,我们专门有中国并购的团队,我们也负责中国的一些公司到海外进行并购的一些活动和业务,我们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对中国来说也有很多的机会,现在也看到很多跨境跨国的交易,看到很多不平衡的情况,现在可以看到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他们进入到新兴国家的汽车市场,我相信最好的方法,对这些大的公司,国外公司来说,仍然是跟本地的公司来成立合作公司,目前来说,这种方法是主流的,而对于本地的主机厂,汽车生产商来说,他们也是非常强烈地想能够更好地有独立性,能够走向海外,能够去建立自己独立的业务,所以说中国这样的公司,我们都觉得他们有很多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本地市场份额已经非常好,本地的业务发展已经足够稳健,已经足够好的这样一些中国本土的主机厂,他们其实真的是,现在面临最好的机遇,能够走向国际,而且进入国际汽车市场的时候,他们也需要去考虑北美的市场,欧洲的市场,日本的市场,这些传统发达的市场,但却非常难进的市场,他们需要去建立自己消费者的汽车的目标,要建立自己的战略,来去进入这些发达的市场。

  主持人 Jack Perkowski:裕隆是台湾起家的这么一家公司,跟东风成立了合资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俄罗斯,不知道有没有其他的一些计划呢?

  吴新发:我们目前主要以新兴市场为主,所以在未来我们在几个主要的市场,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后新兴发展的一个市场,我们在机会上会比较有机会,虽然这些市场的规模不大,但是会让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过程里面,能够提升更多的竞争力跟机会点,所以在未来的拉美市场,南美市场,还有从俄罗斯到中亚市场,西亚市场,都是我们现在主要聚焦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不考虑进入其他的欧洲市场或者美国市场,是因为这里的风险跟相对的门槛对于一个全新的品牌,以及后发的品牌,是一件非常,很多品牌都想在这个大的市场里面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就是策略上的选择。我们在策略上的选择,考虑到资源的最佳分配,我们认为在小池塘里面当一条大鱼,可能会比在大池塘里面当一条小虾米会更有机会,借用这样的方式来逐步成长,也累积这样的一个能力跟复杂度。如果我们能够面临这样的复杂度的话,我相信在未来进入到更发达的国家,像美国市场,或者是欧洲市场的相对机会点跟风险就会比较低。所以目前我们大概的计划跟布局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谢谢。

  主持人 Jack Perkowski:谢谢,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提问的时间,这位女士。

  问:各位好,我是来自北京京华时报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想提给陈林先生,我们国家目前很多合资企业三十年的期限已经快到了,就面临续签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一种声音说,国家正在商讨是不是要放开五十对五十的股权比例这样的一个考量,说大家都在争论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对这个事是怎么看的?

  陈林:谢谢你,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实际上我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跟国际上合作,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我们没有走引进外资合资这条路,中国汽车工业不会发展到今天,也不会满足国内市场这么巨大的需求。但是呢,就像我刚才介绍的,我现在已经开始走出去了,汽车工业,汽车行业,汽车企业开始走出去了,我们到境外也去投资建厂,并购企业,那么在境外,没有对我们有股比的限制,那么在中国,目前由于国家的政策,目前还有这个限制。从长远来说,从今后发展来说,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越来越多,投资设厂越来越多,这里就有一个政策不平衡的问题了。所以我想从企业的角度,也要考虑今后一旦股比放开以后,我们企业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还能不能走下去。从政府的角度,我也从个人的角度来建议,也应该研究这一政策,包括这一政策如果要是制定的话,对我们国内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包括我们的汽车行业组织,都应该对这一问题做深刻的研究,这样才不至于我们到最后一旦放开了,政府管理,企业生存都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说现在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大家都来研究,谢谢!

  问:来自中国汽车要闻,如果有一天五十对五十放开了,那个时候有没有可能不续签了,因为进入WTO要平等,我们企业要出去,人家可以全资,反过来人家来,我们也应该可以全资,所以这个将来会不会是连带的?

  陈林:这由企业双方自主决策,政府不会有硬性规定,我想政府也不会规定你企业二十年后你不再干了,两个是不是继续合资,由企业双方自主决策。

  问:我是来自纽约时报,我还是想问一下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在WTO的协议上,中国在进口车上的关税非常非常地高,比起其他的市场来说尤为如此,那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国政府希望可以减少这个关税,在未来多哈谈判中,中国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减少进口车的关税,比如说在未来12月的谈判中,对于汽车关税来说,对于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或者是中国会不会降低这个关税,从而更好地进入外部市场呢?谢谢。

  陈林:你这个问题更尖锐,从政府的角度,我无法来回答。但是我想从企业的角度,他们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的关税降到多少,我在中国市场上还能立足,来制定我今后发展的规划,发展的战略,否则的话,任何企业在中国市场,不管是合资,还是中国本土生长的企业,如果不考虑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今后恐怕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谢谢。

  主持人 Jack Perkowski: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已经到午餐时间了,当然这边还有一些问题,可能大家对于政府的政策方面有很多的问题,期待着来回答,但是不好意思,我们现在只能结束了,非常感谢陈先生对于这些非常尖锐问题的智慧回答,也非常感谢我们所有的小组嘉宾对于全球股权合作方面的创建,非常感谢各位的参与,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扫描二维码,快速收藏新闻至手机,通过手机随时阅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雪宁)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