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行业动态>正文

收购A123落定 鲁冠球“造车”成功尚早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02月02日 09:13   中国经营报   字号:

  万向在电动车领域累计投入超过4.5亿元人民币,形成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车”的发展思路

  收购A123落定 鲁冠球“造车”成功尚早

  何勇

  尽管因收购问题造成了部分区域员工用停工抵抗,但这显然难以阻挡万向集团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以下简称“A123”)的步伐。

  “我们已经获得了CFIUS(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英文缩写)的批准,接下来将就该项收购进行交割。”北京时间1月29日10时34分,万向美国公司总裁倪频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还难掩兴奋之情。而此时,距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批准万向收购A123公司才刚刚过去两个多小时。

  据了解,此次收购成功对急于想拓展电动汽车业务的万向来说,不仅能形成电池产业链条的完整布局,而且能借全球知名企业品牌优势,扩大万向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同时也能在中国的电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但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国内外新能源车市场发展普遍受困,以及A123自身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下,万向能否快速、有效地实现其对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远景,仍然充满未知。

  尘埃落地

  甫一获得美国政府方面的审批,万向集团便马不停蹄地向外界表示了其接下来的举动。1月29日晚间,万向集团发布公告称:“收购完成后,万向将持续为A123提供资金支持,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A123工程和制造能力,促使其继续保持核心业务的增长。”

  作为美国专业开发、生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高科技企业,A123公司被万向集团的收购可谓一波三折。

  2012年3月,A123公司因电池召回事件,经营陷入困顿。此时万向提出投资动议,之后经多次协商,双方于2012年8月16日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根据协议,万向将以4.65亿美元收购A123 80%的股份,成为A123最大的股东。

  但由于担心危及美国国家安全和技术流失的反对声音强烈,该交易一直未得到美国负责审查外国投资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美国战略材料顾问委员会甚至一度呼吁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要么阻止该交易,要么实施控制措施以确保A123的关键技术留在美国。重压之下,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随后对上述交易说“No”,万向也无奈暂停收购。

  然而就在去年10月,收购事宜峰回路转。A123因不能偿还到期贷款利息和亏损加剧(2011年,A123净亏损达2.58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亏损达两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近100%),被迫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还宣布将与美国江森自控进行新的合作。在去年12月的法院拍卖中,志在必得的万向最终以2.6亿美元(近16亿元人民币)、A123资产两倍多的价格击败联手参加此次竞拍的江森自控和日本电气公司以及另外一家竞争对手德国西门子公司。而为了平息美国国内有关涉及国家安全的反对声音,万向在竞拍前已剔除了包括军工合同在内的所有政府合同,万向只收购A123的民用业务,随后,A123把涉及到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业务,以225万美元单独出售给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的美国Navitas公司。

  尽管后来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批准了万向的收购协议,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态度依然十分强硬,拒不批准。而此次之所以最终能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则是因为万向采取了一种新的策略。

  据倪频向记者介绍,万向为使该交易顺利完成,制定了一项新的方案,万向组建了一个新的独立信托机构来收购A123的民用业务,然后万向再从该信托手中收购A123。其目的是在不招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情况下,让A123的债权人得到付款。“我们在组建独立信托机构同时也承诺,收购完成后我们将让A123的债权人最大限度地回收资金,并承诺给A123提供持续投资、使其得以继续发展的前景。正是因为上述行动和承诺我们最终换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批准通过。”倪频说。

  而据记者了解,在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之后,万向接下来将重点向A123的工会、员工及其家属强调和兑现万向的上述承诺,以消除他们的疑虑。根据万向内部人士的说法,最终的收购交割将在2月份正式完成。

  造车冲动

  在近一年的收购交易中尽管困难重重,但万向始终都没有放弃对A123的收购计划,而执着的背后,是万向孜孜追求的“造车”愿望。

  “我不造汽车,我儿子也要造。”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曾如是袒露他的“造车梦”。而收购A123,万向显然是想将未来的造车梦想押宝在具有极大产业前景的电动汽车上,此次收购成功对于鲁冠球的“造车梦”来说,显然又向前大大地迈了一步。

  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从1999年以来,万向就开始了清洁能源的产业研发,并已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一体化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整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工程集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尽管涉足电动车领域已有十余年时间,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万向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在发展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七八年后,万向逐渐发现进展过于缓慢了,由于起步晚、缺少高端技术研发人员等因素,万向的电动车零部件核心技术先进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外国公司,在电动车的配套方面几乎是空白。万向自从1994年进入美国市场,尽管在当地运营比较成熟,但迟迟无法进入美国新能源汽车供应体系。”据万向集团的一名内部员工表示。

  “收购A123,不仅能将A123领先的锂电池核心技术收入囊中,形成电池产业链条的完整布局,而且也能借全球知名企业品牌优势,集聚技术、渠道和市场产业资源,扩大万向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同时也能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占据有利位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部长侯福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实际上,在收购A123之前,万向已与美国锂离子电池制造商Ener1公司合资建立了全自动化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投资额约3亿美元。去年2月,万向还投资1亿美元与美国电动车制造商史密斯电动车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未来将在中国生产史密斯品牌电动车。

  由于已经有跟史密斯电动车公司成立的整车合资公司,未来,万向将借助来自A123的电池技术,进一步实现自己在电动车领域的布局。此外,据记者了解,万向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电动汽车项目,并在3年后组建了浙江万向电动汽车开发中心,后者在2005年改组为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近几年来,万向集团在电动车领域累计投入超过4.5亿元人民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车”的发展思路。“早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鲁冠球听一家汽车企业高管说‘A123是全球最好的电池制造公司’之后,他便表示一定要想方设法与A123合作。”万向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技术陷阱?

  尽管即将把A123收入囊中,但对于电动汽车发展并不成熟的电池技术来说,未来万向同样背负着巨大的风险。

  中国电池网创始人于清教表示,万向收购A123是把双刃剑,美国几大汽车公司表面上和A123进行了合作,但是现在依然没有把磷酸铁锂电池作为主流技术(通用等企业采用的是锰酸锂电池技术),“由于A123的技术没有得到市场的大规模验证,实际效果有待考证,因此,万向收购A123是不是一个技术陷阱还犹未可知。”

  事实上,在锂离子为正极材料的电池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有磷酸铁锂、锰酸锂和三元材料三种。锂电池市场也是多元和多向发展,究竟哪种电池更加安全高效、密度高、使用时间长,还在争论、验证中。

  侯福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按照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要达到150瓦时/公斤以上,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但从现在磷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来看,它目前还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A123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40瓦时/公斤左右。

  而在技术方面,尽管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高于其他类型的电池,但并不意味着其安全性高于传统汽车。去年5月,A123在美国市场出售的电池产品就出现过安全隐患,后来A123不得不采取大规模产品召回措施,也正是因为这次召回,最终才让这家长期负债的公司寻求了破产保护。

  事实上,倪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收购本身存在较大的行业不确定性,“由于汽车用锂电池的使用成本过高,市场推广困难,A123在三五年之内盈利都很困难”。

  倪频说,由于目前大的市场环境还不支持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所以,A123现在的问题是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目前还正在做评估,今后非战略性的、看不到市场前景的项目,原则上能放弃就放弃。”他认为,A123现有技术部分还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可通过调整结构尽量减少亏损。他希望在收购完成后通过整顿和调整,把中国市场因素结合在一起,2013年希望能够减亏一半。

  很显然,对于万向来说,几经波折收购完成才算第一步,未来是否能如万向所愿,依旧还充满变数。

(编辑:DOVE)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