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合资自主的争议与实践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 10:17   汽车公社  卫金桥 字号:

  卫金桥

  是不是为合资自主摇旗呐喊?在合资进入下一个30年,在现有格局之下,对外资陈旧技术和平台的合法使用和借鉴,将为合资公司的内生性系统再造提供一种可能,因为当前,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北京车展落幕,但是争论不会停止。合资自主从此前的零零星星到如今北京车展成为一个群落,集体性登上舞台。

  东风日产启辰D50、东风本田思铭、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自动挡这些全新的面孔轮番上场,在外型上它们或曾相识,但是在血统上它们属于新生的事物,是的,合资自主是十足的混血儿。

  和几年之前不同,本届北京车展上,许多带着不同LOGO和目的的新品牌开始频频出镜,这是中国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近30年来最新的变化。

  客观上,市场没有换回来技术,这是中国汽车30年合资路之隐痛。那么,如何改变当下合资公司的咄咄逼人和本土品牌的被动局面?

  是不是为合资自主摇旗呐喊?在合资进入下一个30年,在现有格局之下,对外资陈旧技术和平台的合法使用和借鉴,将为合资公司的内生性系统再造提供一种可能,因为当前,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模式与路径

  近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形势节节走低。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11.22万辆,销量同比下降2.56%,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3.37%。

  虽然自主品牌产品与形象不断提升,但外资公司强化了对中低端市场的产品投放,导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被持续增长的欧美系合资品牌蚕食。所以,包括广本、东风日产和更多的合资公司即将推出的合资自主模式,争议顿起。

  事实上,无论是上汽荣威一汽奔腾和东风风神都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共性都在于消化吸收式自主可以实现速度上的优势,但是却无法绕开关键零部件总成的开发能力不足,市场解读能力匮乏的通病。这和2007~2008年之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2010~2011年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所遭遇的困境,并无二致。

  就合资模式而言,期待政策能够永久享受利益的分成模式,不会存在太久,无论以启辰、理念为代表的合资自主,抑或上汽荣威和吉利汽车为代表的本土自主,都在多元化的中国汽车市场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宝骏630和启辰D50,这是合资公司未来的方向吗?

  事实上,每隔一段时间,行业内总会引起讨论合资公司50%:50%股比的变化与趋势,要不是在这一制度约定之下,当前中国的合资公司可能不会取得30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正如我们主文所述,无论是成熟的美国市场或者新兴的印度和俄罗斯市场,跨国汽车公司从来就不喜欢充满了约束的合资模式。

  这的确是充满了悖论的市场,合资公司外方以50%的股比占据了超过70%的利益分成方式,同样引起了激烈的争辩。这样的利益布局,框死了外资的股比,但是无法限定利益的最终流向。

  这不是一个双赢的格局,我们用市场的诱惑迫使外资品牌逐步放开管制,无论从技术还是制造,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产业链的完善,如果没有合资,中国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岂敢想像?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增长可期,这个市场没有太多的品牌与历史负累,对于刚刚享受到汽车文明带来的便利的中国消费者而言,产品的属性背后,品牌属性和功能属性长时间内交织与纠结。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没有思考,但是横亘在38家合资公司,超过1000万相关从业人员面前的问题。要知道,所有合资公司的外方人员的比例,从来就没有超过1%,所以,无论是从产业未来,还是参与者内心的归属,都会必须找到一个理想与现实的接口。

  先天缺憾与后天争议

  即便是如今风起云涌的合资自主模式,只是合资模式未来的一种过渡性安排,只不过先获利者大众汽车捷达桑塔纳朗逸宝来等众多陈旧平台合理过渡;后进入者本田和日产汽车以“理念”、“思铭”和“启辰”曲径通幽。

  如果从商业逻辑分析合资自主,这本是无可厚非,在尚未竞争充分的市场,无论哪种手段,利润和市占率最大化是企业正常的诉求。

  但合资自主这一创造性的模式诞生之初就充满争议,其中焦点在于品牌的混合体模式如何长存?顾名思义,合资自主建立在合资公司体制之下,双方根据股权的制度性安排共有品牌,在现行法理基础上对合资双方中的一方(主要是外方)技术市场化地利用。

  但是,这一混合体产生的品牌,是对中国庞大市场的多元化与差异化需求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对中方来说,合资自主只是解决合资公司对陈旧技术和平台的合法使用,能否充分挖掘仍然有待时日,但是由于直接获取商标所有权和存量技术使用权,在此基础上,开始以采购和共同设计为切入,中方参与者开始按照汽车工业的流程全面参与研发、设计和制造,这比合资自主时代之前的“制造基地+贸易运转中心”模式大大推进一步。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一旦合资模式出现裂痕,譬如合资股比50%:50%的平衡被后天性打破,合资自主的制度基础将不复存在,中方——包括政府和国资企业,如何继续享有这一混合品牌的继续使用权?如果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推力,合资自主未来产品链不断壮大和延伸——包括对外资现地化产品和未来可能步入海外市场的竞争,合资双方现有秘密签署的商业规则将如何遵循和突破?

  不过,未来总是充满变局,历史总是更尊重当下。当前在行业里面关于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基本情况,有两种状况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应该是属于系统再造,就是构筑一个全新的或者是更新意义上的价值链,包括市场研究、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重构一个系统;第二种状况,可能是叫商品更新延命,或者说是产品延命,是对既有的产品做一些更新,扩容自己的商品阵容以满足这个细分市场的宽度或者是深度,这也是一种选择。从现实来看,这两种选择都有它的合理性。

  作为合资自主的最主要践行者,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周文杰认为,目前合资自主实践最多的东风更倾向于系统再造,以这个系统再造发展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由此提高合资公司的综合技术能力,提高自己的价值链各个关键环节的横向竞争力。

  主管东风自主板块的副总经理刘卫东指出,虽然东风是央企,但是在合资自主战略上,东风坚持以市场规则和商业需求为最终出发点。这和周文杰在4月20日东风公司战略发布会上关于合资自主“我认为首先是一个企业站在客户的立场作出的商业行为,不希望对这种行为赋予过多的情感诉求或者是政策考量。”的表述完全一致。

  合资自主多种路径的尝试已经展开,在独特的合资模式之下的合资自主肩负争议与实践前行,在现有制度设计之下,可能不是最佳但是可能是惟一的选择。

(编辑:李欢)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