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分析评论>正文

六问“国货”公车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3月05日 08: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陈鑫欣 字号:

  奥迪要哭了?

  传祺要笑了?

  你一定看过英国汽车节目《TopGear》2012年最新一季对中国汽车品牌开炮的节目。如果没看过,《车天下》不介意为他们免费打个广告,赶紧去找度娘(编者注:即百度)搜来学习下。

  为什么要提这档子节目?因为它引发了一场业内大讨论——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自主品牌”,或者说中国品牌到底有没有前途?

  而2月24日,工信部一纸“征求意见稿”,似乎要让那些质疑本土品牌的声音闭上嘴。当日,工信部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并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3月9日。此次《目录》中所列25家企业的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车型。

  那么,到底这个《目录》有没有指导意义?对挽救中国本土品牌有没有帮助?对合资品牌有没有打击?而更为现实的是,公务车市场到底有多大?消费者到底还会不会像当年那样,跟着官员们买四个圈儿(编者注:即奥迪)?

  专题文/ 陈鑫欣 图/新华社

  第1问

  甄选标准是什么?

  根据2011年11月份,工信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推出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下称《细则》)可以看到,《细则》明确规定,进入“目录”的轿车需满足“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同时,新政还规定申报汽车企业必须 “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同时还要保证后续产品开发和持续供货能力,要求有完全的工业产权、稳定生产以后的车型”。

  而正是这几个条件,将《目录》锁定在了本土品牌身上:合资品牌大多数B级车排量都在2.0L~2.5L之间,价格更是集中在20万元以上。此外,合资品牌多数在中国的功能就是个“组装厂”,除了少数几家在本土研发了几款车型之外,绝大多数都是采用的“拿来主义”,那么“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这个条件,直接可以将合资品牌PK出局。

  第2问

  自主品牌的定义是什么?

  既然选择的范围是“自主品牌”,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有些“自主品牌”入选了,有些却“不入围”呢?到底什么才叫做“自主品牌”呢?

  事实上,《车天下》早在2009年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一向认为,“自主品牌”的提法并不恰当,而是“本土品牌”(domestic brand),即没有外资背景的,由中国本土研发的汽车品牌——当然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大一统的环境下,完全做到自主开发并不太现实——用于区别外国品牌和进口品牌。而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研究制定者之一、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永和此前首次提出了“自主品牌”的四个条件:一是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在中国取得的商标专用权;二是必须是上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独家拥有的商标专用权;三是拥有该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和认可权以及产品的技术转让权;四是必须作为消费者识别的主要标志,在汽车外部显著位置如车头和车尾加以标注。

  那么,按照这些条件来定义,广州本田的“理念”、东风日产启晨等合资自主品牌,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归到自主品牌之列,跟奇瑞吉利等共同享受“自主品牌”的待遇。

  不过,可以看到,本次《目录》入选的“自主品牌”却并没有它们的身影。广汽本田公关科科长温玉珍对记者表示,此次入选的“自主品牌”应该定义为国有车企和本土私有车企。“我们对理念的定义是自主品牌。”温玉珍说。

  此外,被吉利收购的沃尔沃,官方也认为它不是自主品牌,“按照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沃尔沃汽车的身份为外资品牌,不是自主品牌。”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是说。当然了,即便它是,目前沃尔沃的车型也不符合标准:其在华销售车型中,最便宜的一款车型C30的官方指导价也超过了18万元,而且最低排量为2.0升。

  由此可见,入选《目录》的“自主品牌”还是比较狭义的本土品牌,而并非广义的“自主品牌”。

  第3问

  如何对车型进行选择?

  说完了品牌,再来看车型。如果仔细翻看《目录》,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比亚迪F0、F3上榜了,但F6却没有入选?为什么奇瑞瑞麒G3、G6入选了,但G5却没有?如果要细数起来,这些车型同样也符合《目录》甄选的标准呀!

  据媒体报道,公务用车目录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采访中表示,“印象中,采购目录中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都有。公车采购并不存在故意排斥合资品牌或者哪些企业的情况,是按照一个规则来制定的。”此外,除了几个硬性指标之外,他还表示,专家组选择车型时还通过一个体现性能价格比公式来确定入围车型。

  那么,到底这些车型是由企业自行申报之后再进行选择的,还是专家组直接选定的呢?各个企业的答案不一。记者采访了某自主品牌的相关负责人,她表示,他们对国家要发布的这个《目录》一无所知。“我们并没有进行过申报,都是他们(指公务车目录专家组)自己选的。”

  哦对了,还有一件比较搞笑的事儿,在《目录》中,细心的网友还发现了一个错别字“短袖型”,博君一乐的同时,似乎也能说明一点儿问题——或许专家组的选择也比较潦草吧!

  @晶木莹: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的文档里找到的亮点“短袖型”汽车,本来还以为是网友们PS的,结果我上工信部网站下载下来还真的是。 @江淮汽车 你们有这个型号的不?

  第4问

  公务车采购能够挽救本土品牌?

  好了,甭管《目录》对车型的甄选科学与否,总之我们看到的一个结果就是——2012年,如果政府要采购公务车,那必须是中国本土品牌生产的。那么,对于本土品牌而言,此次《目录》的公布,会不会对其销量有实质性的作用呢?而在2011年年底就已经被官方警告“增长下滑,份额下降,形势严峻”的本土品牌,是否又能够通过公务车采购行动,重现“四个圈”(即奥迪)的“官车”辉煌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看,公务车市场到底有多大?

  本报记者据公开数据整理可见,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总量是1800万辆,其中公务车约占10%(也有资料表明仅占5%,此处按10%来计算),即约为180万辆,而一般公务车(即非商用车)又占据所有公务车采购量的70%左右,约为130万辆。然后再根据早期披露数据和相关信息推算,预计2012年政府公务购车支出费用应在1200亿元左右,考虑到购买公务车费用的资金结余率较低、实际购买车型往往接近限制价格上限、购买车辆以轿车为主,单车均价假设为上限18万元,则可估算采购量约为67万辆。

  因此,预计2012年《目录》给自主品牌乘用车带来的销量增量约为40万~50万辆,预计2012年乘用车销量整体增长10%左右,静态测算《目录》将拉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增长2.6~3.2个百分点。

  ——当然,以上是满打满算的一个预算。事实上,政府公开的公务用车费用预算或支出,是包含用车和购车两个部分,如何分配各部门可自行决定。此外,根据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超过八年的可以更新;达到更新年限仍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

  也就是说,这种满打满算的估算并不可取,而公务车这块蛋糕,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第5问

  执行力度能否到位?

  好吧,就算2012年公务车有40万~50万辆的市场,那么,谁又能保证所有的销量都落到本土品牌头上?

  其实,早在2009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已经提出:从当年起,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用车,自主品牌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然而,这一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至2009年,全国公务车上牌量约61万辆,自主品牌不到一成;2010年,公务车采购总量中,自主品牌不到三成;而至去年,全国上牌公务车超过100万辆,但自主品牌车仅占两成。

  甚至有些自主品牌汽车并非首次进入公务车选用目录。奇瑞早在2005年即已跻身这一榜单。尴尬的是,政府公务车采购订单未见大增,公务车销量仅占总销量的6%,且多分布于乡镇机关。

  因此,有不少业内专家对《目录》未来的执行力度表示担忧。

  第6问

  本土品牌能否提升形象?

  好了,再退一步说,未来真的中国官员都坐本土品牌的汽车了,那么,本土品牌能否通过“官车”改变以往价廉物不美的形象呢?

  当然,正面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业内专家都认为,“官车”能够对私人购买市场起到推动作用,其依据之一就是奥迪从官车开始,在中国创造的销售神话。记者在采访不少本土车企时,他们纷纷认为《目录》公布是个利好消息:“这对提升我们的品牌形象很有好处。”这是他们的普遍认识。入选的确让不少本土企业感到兴奋。例如广汽传祺——他们老早就开始主推公务车市场,甚至专门为其打造了一款1.8L排量,价格低于18万元的车型。

  即便是放眼到全球,政府采购优先——甚至限购“国货”,是个国际通行做法。因此舆论认为,公务车限购“国货”,传递出扶持自主品牌“最给力的信号”不无道理。

  不过有时候,愿望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首因印象是不易改变的,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因此,本土品牌虽然近两年来在设计、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要改变其一直以来给消费者留下的品牌力较低、质量较差的印象,光靠“官车”形象的推动肯定不够——不要再举奥迪的例子了,人家本来就是豪华高档品牌!

  此外,中国已经逐渐进入汽车社会,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产品的不断丰富,从首次购车到换车增车阶段的过渡,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也有更多自己的选择,而不会太受“官车”形象的影响。

  所以,有业内人士建议,《目录》的启示作用是有限的,要真正挽救市场份额日益下滑的本土品牌,当然首先是要本土品牌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产品品质以及服务质量,打造经得起考验的品牌;政府则是要从宏观面的产业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否则,光靠几辆“官车”要改变本土品牌的形象,恐怕还只是“杯水车薪”。

  首先让我们好奇的是,《目录》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把合资品牌都斥之门外呢?选择车型又有什么标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编辑:雪宁)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