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第八届中国进口汽车高层论坛专题 >正文

王昆:机动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概括与展望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12月11日 11:52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新浪汽车讯 第八届进口车高层论坛于今年12月11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本届全球汽车论坛“消费升级 增速放缓: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由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承办,新浪汽车协办。以下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副处长王昆先生发言实录。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副处长王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副处长王昆

  王昆:非常高兴参加本次论坛。

  我们产品认证制度是保证产品安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国家环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制度,它依托的法律法规有《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进口商品检验法》,最重要的一个法规就是《中国认证认可条例》。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我们产品认证制度具体有以下模式。各类产品的规则都是通过以下模式的排列组合构成的。

  从认证规则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适用的产品范围,规定了哪些产品是我们认证规则适用的对象,是我们认证管理的产品领域。同时,它也明确规定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产品检测和工商检查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目前汽车产品认证模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批量生产,批量生产主要是型式实验、初始工厂审查和获证后监督。我们对一些量比较小非量产的车型,可以实施型式实验、初始工厂审查和获证后监督。其中初始工厂审查内容包括质量保证能力审查和产品抽样检测。我们还有一种认证模式就是单车进口的台台检测模式。我们这三种模式基本和欧盟的R00746模式一样,也是小批量进口车以及单车认证,和日本的认证模式也是一样的,日本有一个进口汽车特别许可制度。

  目前,我们整个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一共包括160多种产品,涉及到气测产品的有19种产品。同时,我们还发布了国家统一推行的自愿性认证的汽车产品认证目录。

  我们指定的汽车产品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一共有7家,检测机构有10多家,基本都是国家级的检测机构。目前中国一共发布了120多种汽车产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基本上都已经在我们汽车产品认证规则中引用。除了我上面写的100余项标准,国家认证委最近也发布了关于汽车产品适用新的国家标准的公告,把近年来发布的新的国家标准也纳入了汽车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从2003年实施强制认证规则以来,共有超过1000家汽车企业获得认证。产品情况和简要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和产品质量的原因,也发生了一些注销撤销暂停证书的情况,这里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相应的情况也做了一些统计。整体来看,从强制产品认证制度发布实施以来,汽车产品的水平是在稳步提高,而且汽车企业诚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强制产品认证制度对于进口产品和国内生产的产品是统一法规、统一标准、统一核评定程序和统一收费。从汽车产品的特点来看,汽车产品认证的实验主要分为国内国外两个部分。从进口车的近年来统计的数据来看,进口产品实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对于中国的标准理解不够细致,不够透彻。还有一些原因是本身我们中国的标准和国外的标准存在差异,国外的制造商在适用中国的标准时更容易出现问题。

  在初始工厂检查环节,企业一次性通过率相对比较低,65%的工厂都存在着不符合性。这是每年年度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统计。

  整体说来,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制度,这主要是针对国内产品的,它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严重的质量问题。在制度发展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些瓶颈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的标准和技术法规,虽然最近这几年发展特别迅速,特别是我们汽车领域的强行国家标准制定的无法在逐渐加快,应该说这些标准和法规的出台,对于推动汽车产品质量的水平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在认证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确实存在着一些标准,它在事实层面,包括它在一些内容的规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一些关于产品分类的标准,可能从不同的管理部门为主制定的标准之间有一些相互矛盾,还有一些标准在实施的层面上,它无法实施,我们国内的检测机构不具备这样的检测能力。还有一些极个别的标准,实施了几年下来,全行业都没有满足标准的要求,个别标准存在着全行业造假的现象。

  关于企业主体质量责任的问题。在2007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安全质量的特别规定》,这个规定中明确了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认证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口管理中,因为我们的申请人可以是进口商、销售商,那么在产品责任的追诉上,存在了一定的界限不清的问题。而且有一些进口企业,特别是国外的制造商,主体又在国外,它在适用中国法律法规要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另外在我们制度基础和设施能力的建设方面。这个我在后面会做更加详细的说明。

  同时我们的监管体系存在着不足,因为在中国目前的状况,大家都知道产品质量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那么我们对于质量的管理,更多强调政府监管,但是产品质量靠监管是永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应该实现一种全社会都参与到质量监管工作当中,不管是对于政府企业的监管,而且我们的媒体、公益性组织、一些协会,大家形成一个互动的平台,共同对于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同时,我们在政策层面,我们相关的政策,包括我们一些规定还存在了一个需要进一步形成合力的问题。

  从我们认证制度本身的发展来看,我们在未来还要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不断科学实施加强监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通过严格执法的这种手段来保证认证工作规范有序、认证证书真实可信,认证结果社会公信。

  对于进口汽车产业,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因为入世十年来进口汽车增长速度非常快,特别是近两年来进口汽车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这种质量问题来说,如果覆盖面不断增大,产品消费范围不断增大,发生问题的机率也会增加,而且对于进口汽车产品的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对技术标准的理解,可能比对一些低端产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发生了质量纠纷以后,产生这些矛盾的解决,包括争议的发生机率都会加大。同时,由于全球化生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外的汽车制造商,特别是近两年来全球召回的机率也是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这种质量问题,质量纠纷也会增加。特别是有一些对于不同国别实施不同的召回的管理,由此引发消费者的一些质疑,这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一些影响。

  从我们近年来媒体曝光,包括我们315晚会曝光,包括焦点访谈各个媒体关注的一些热点来看,汽车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家也都知道今年的315晚会就曝光了锦湖轮胎存在质量问题的一个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进口汽车认证领域,因为我们的认证制度是一个开放性制度,我们对于认证委托人没有一个准入门槛的要求,那么你可以是进口商,可以是制造商,也可以是代理商。在发生质量问题的时候,可能认证的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对于质量责任的承担问题上,会产生一些推诿,这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明确。同时,我们的技术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于提高,因为国外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都叫做技术服务机构,而且他们的技术服务深入到企业每一个生产的环节当中,大家知道德国的TUV,我们到国外的一些技术机构,他们是实施驻厂监督,而且他们的检测、认证、标准、信息、技术服务机构能力是非常多元化的。目前我国的技术机构工作主要是做一些产品标准法规复合型的工作,我们往产品的服务领域,技术咨询领域去拓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同时,我们认证制度本身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汽车产品涉及到召回,涉及到全球的维修、售后服务、保养和零件供应各个环节,它是一个体系。刚才像各位领导提到的,对于进口改装车也存在了很多问题,这也是一个发展中出现的新的产物。如何和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有效衔接,加强对于这些产品的监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有一些观点可以和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要不断强化认证相关方的质量安全责任,我们要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要求,把这些质量责任界定清楚,同时对于进口汽车,因为它和国内的产品不太一样,我们国内可以通过这种日常监管,包括地方的监管部门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有些产品发生问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调查,进口产品,特别是在国外生产的这些制造商如果不配合的话,我们在办理签证,包括到国外去审查,去调查都会产生一些滞后的效用,我们也希望把这些进口产品的质量风险控制在最小,就需要加强对进口汽车产品的质量风险的预警、监控和应急处置。

  第二,我们要把进口汽车产品的认证信息通过这种公共电子化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这样既便于消费者,也便于我们企业,也便于我们经销各个环节利用认证结果。

  第三,在完善认证制度本身,随着汽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的规则本身也要不断改进。比如说在单元划分环节,我们要根据汽车产品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我们过去在进口汽车产品领域有一些实验数据积累不足,可能有一些更深入的技术工作不好开展,随着我们今年以来,我们对于各个平台制造产品的技术数据积累,我们也有能力对于我们单元划分,可以按照它的产品特点,做更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第四,对于检测标准,除了我们现有的实施国家强行标准之外,对于一些新的技术产品,或者一些产品本身带来的一些新技术问题,我们也要通过一些新的管理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有一些新产品技术出现了,但是我们不达标,它没有规定。这些产品即便认证不受理,它也会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国内市场,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五,汽车产品是一个整体,它还涉及到很多零部件和系统,大家也都知道,像国外的汽车认证体系,很多的汽车认证结果是以零部件和系统的认证结果为依托的,通过这些零部件和系统的排列组合,最后颁发整车的认证证书。将来我们也是要朝着这方面的发展。同时这些零部件的供应和售后服务问题,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进口汽车的产业当中。有一些产品由于零部件供应问题引发的质量问题,现在是越来越频繁,而且涉及到证书暂停和注销,很多问题都是由零部件的变更或者售后方面的问题引发的。

  对于改装车认证,我们想下一步可能一方面跟我们对于品牌的备案管理、对于汽车贸易政策可能要更加紧密的衔接,同时我们要参照国外的相关认证制度,可能要对于这些产品实施一些管理,它在原车的基础上改造了哪些部分,我们在不同阶段通过颁发不同产品的认证证书进行规定,同时也把产品质量认证责任进行界定。

  对于进口汽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国家对于节能环保,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明年要进行乘用车第三阶段燃油消耗的标准,这个政策对进口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通过执行这个标准,如果实行这个标准,要实现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实现财政的转移支付,进口汽车的成本会加大,但是这会有利于中国汽车长远健康的发展。因为从现实来看,我们的进口汽车特别是高端进口汽车产品,无异于一个奢侈品,在国外对于奢侈品的消费,除了一些特定的消费税,有的国家还征收这种炫耀性的消费税,奢侈税。应该说,我们国家对于奢侈品的管理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期,从我们认证的制度本身,虽然它不是一个财政税收的制度,我们也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假如我们每年进口汽车的数量都是70、80%的高速增长,对于国内建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特别积极的因素。而且中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如果这些不理性消费和盲从消费也会引发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也希望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包括在座的进口汽车销售企业,能够在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理性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因为成熟的消费者,包括追求更好、更先进技术的消费者,他的文化认同、对质量的认识,肯定和我们目前的消费者是不一致的。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DOVE)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